【孙女依童】高品质教育生活催化“学思做为”
【孙女依童】高品质教育生活催化“学思做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孩子们:
大家好!我是《养育》一书的作者,也是一位普通的爷爷。今天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聊聊我心中的养育之道——高品质教育生活,如何像土壤滋养幼苗般,孕育出孩子生命的蓬勃力量。这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一个祖父在孙女成长路上的观察与思考,更是我们全家践行养成教育的真实记录。
一、成长三维度: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
(一)生命维度:让好奇心成为生命的底色
我的孙女总让我想起《养育》里写的:"真正的教育,是点燃生命的火炬。" 她对科学的热爱,就是最好的注脚。这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抱着图纸研究焊接,竟然做出了能发光的透明收音机、能闪字的电子表。她说:“这笔猫王收音机和华为手表有价值,因为是我亲手创造的”。新春开学第一天,她盯着显微镜里的细胞惊呼:"妈妈你看,原来生命是这样的神奇!"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生命教育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支持孩子去触摸、去探索、去敬畏世界的每一次尝试。
爸爸为她准备地球仪时,不是简单的教具,而是打开宇宙的钥匙。当她趴在地板上对照星座图寻找北极星,当她用显微镜观察叶片脉络画出精密的结构图,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探索,正在为她的生命镀上科学的光泽。就像她养的鹦鹉从破壳到繁殖,看着小生命诞生的喜悦,让她懂得每个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 —— 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的生命课。
孙女的梦想是考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当个科学家。她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也都趋于这个方面发展。
(二)生存维度:在阅读与实践中锻造翅膀
家长们常问:"怎么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我的答案藏在孙女的 9 箱书里。从家乡灵宝的小书店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我们走遍的每一家书店都是她的充电站。去年暑假她打包回郑州的,不只是书籍,更是12 年来每天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那些在地铁上捧着漫画版《鬼谷子》的专注,在颐和园长椅上读《明朝那些事儿》的入神,都在悄悄构建她应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但生存能力从不止于书本。当她对着电路板研究焊点,为鹦鹉调配营养饲料,在爬山时用课本知识辨别植物,这些 "无用" 的实践,恰恰是未来生存的 "硬核" 能力。就像《养育》里写的:"真正的生存智慧,藏在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勇气里。" 她出席北京石景山区少先队代表大会时,从课堂学习到五育融合全靠自己品学兼优的实力,这份在实践中打磨的韧性,才是未来面对挑战的底气。
(三)生活维度:在艺术与自然中遇见美好
每个周末,我们家最热闹的场景不是培训班,而是画室和山林。孙女从 6 岁握毛笔开始,宣纸上学的不只是横竖撇捺,更是在墨香中学会慢下来感受生活;水彩画课上,她对着颐和园的荷花写生,把湖光山色变成调色盘上的斑斓——这些 "不功利" 的爱好,教会她用审美的眼睛看待世界。就像她写的作文:"书法是会呼吸的线条,绘画是凝固的阳光。"
而当我们带着课本去爬香山,在红叶里读《秋天的怀念》;在故宫看文物时,对照历史书寻找《千里江山图》的真迹:生活就变成了最好的课堂。记得在长城上,她指着烽火台说:“爷爷,这就是课本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值得追寻的美好。
二、成长三支柱:在日常的磨砺中站立
(一)自律:从喂鹦鹉开始的时间管理
每天清晨 6 点,孙女的闹钟响后不是赖床,而是先给鹦鹉添食换水。这个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坚持到现在,背后是她自己制定的“宠物养护时间表”。喂药、清洁、观察繁殖周期,这些琐碎的任务,让她学会了 “规则比兴趣更重要”。就像她在日记本里写的:“喜欢鹦鹉是本能,照顾它们是责任。”
这种自律还体现在学习上。没有学科培训班的周末,她却给自己设计了 "主题学习日":周一科创实验,周三历史拓展,周五户外观察。当别的孩子抱怨作业多时,她却说:“按计划做事,就像给时间上了发条。”当从北京转回郑州,问她:“学习能不能跟上?”她说“还可以。”这让我想起《养育》里的话:"自律不是强迫,是让孩子在自主规划中找到秩序的美感。"
(二)自理:从 9 箱书看独立能力的养成
那次从北京搬回 9 箱书,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数量,而是每本书都分类编号,装箱清单详细到 "第三箱:科幻类,含《基地》系列 1-7 册"。这些年她自己收拾书包、规划行程、管理零花钱,甚至能独立完成鹦鹉的孵化记录 —— 这些生活技能,正是在一次次 “自己来” 的尝试中培养起来的。
记得她第一次独自坐高铁回郑州,提前三天就开始研究时刻表、整理行李清单,到站后还主动发消息报平安。我知道,当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修好了漏水的鸟笼、给生病的鹦鹉查资料买药,这些能力早已超越了 “自理”本身,而是在构建独立面对生活的信心。
(三)自学:从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蜕变
孙女的自学能力,在她对科创的热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做一个智能喂鸟器,她自学编程、研究传感器原理,甚至给工程师叔叔写邮件请教。这种 "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的动力,比任何补习班都更有效。就像她在科创比赛答辩时说的:"我不是为了比赛而做,是想让鹦鹉在我们外出时也能按时吃饭。"
这种自我驱动的学习,还体现在她的 "主题研究" 中。有段时间她迷上青铜器,不仅读完了图书馆相关书籍,还跑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回来后画了一本《青铜器手绘笔记》。当学习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变成满足好奇心的途径,孩子自然会拥有 "不用扬鞭自奋蹄" 的内驱力。
三、人生三正念:在陪伴的微光中照亮
(一)世界观:从 "看见更大的世界" 开始
带孙女走过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古迹,都是在帮她构建世界观的拼图。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她懂得了 "落后就要挨打" 的沉重;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丝路山水地图》,她画出了自己心中的 "一带一路" 路线图。在南昌的滕王阁,她看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赣江壮丽景色;在家乡苹果园破窑洞,她看到了祖辈创业的艰辛。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个人的成长,永远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她养鹦鹉时曾问我:"爷爷,动物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最后她在作文里写:"每个生命都是世界的一首诗,我们要做读诗的人,而不是改诗的上帝。" 这种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在观察与思考中自然生长的。
(二)价值观:在 "小手拉大手" 中传递
家长朋友们,你们注意到吗?当孩子教我们使用新科技,当他们纠正我们的不当言行,这正是价值观的双向传递。孙女教妈妈用显微镜时,那种耐心和认真,让我看到她对知识的尊重;她坚持用自己的零花钱给鹦鹉买食粮,让我明白善良不是施舍,而是对生命平等的信仰。
记得有次去北京八大处,她看到有人乱扔垃圾,默默捡起来放进自己的背包。这个举动让我想起《养育》里的话:"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里。她参加社区非遗手工课,做的中国结等非遗作品,全都赠送给她弟弟、妹妹;她的玩具、运动车全都赠送给了乡村的孩子。这不是说教,而是让她在行动中理解:真正的价值,在于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自己。
(三)人生观:在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中觉醒
作为爷爷,我最骄傲的不是孙女的石景山区的三好学生奖状,而是她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有次科创比赛失利,她盯着损坏的作品说:“原来这个零件的承重设计有问题,下次可以换材料。”这种把挫折当作研究对象的心态,比成绩更珍贵。在她看来,学习委员的职责不是管理别人,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难题;当三好学生的意义,是成为 "会发光的普通人"。
我们常说 "人生观决定人生高度",但在孙女身上,我看到的是更朴实的真理:人生观是在 "做喜欢的事,帮能帮的人" 中慢慢清晰的。就像她养鹦鹉、做科创、读闲书,这些 “无用”的时光,正在帮她构建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这才是抵御人生风雨的真正铠甲。
结语:让每个日子都成为教育的诗
家长们,孩子们,高品质教育生活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藏在你陪孩子读的每一本书里,在你们共同解决的每一个小问题里,在那些看似“浪费”的闲暇时光里。当我们放下焦虑,把生活变成成长的课堂,用陪伴代替说教,用信任代替控制,就会发现: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里,慢慢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请记住:参加单科培训“补课刷题”,仅仅只是“考霸”;喜爱综合实践“质疑慧学”,才是真正的“学霸”。
《养育》书中这样写到:这种高品质教育生活最终催化出自我导向型学习能力:在“为有所学”中,保持求知动力;在“学有所思”中,构建认知框架;在“思有所做”中,验证理论假设;在“做有所为”中,实现能力迁移——这正是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图谱。
我的孙女即将迎来新的成长阶段,但我知道,那些在书法里学会的耐心,在科学探索中培养的勇气,在阅读中获得的智慧,早已成为她生命的底色。这就是《养育》想告诉我们的: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日子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让孩子在 "生命有热爱,生存有能力,生活有滋味" 的旅程中,遇见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最后,想用孙女写在鹦鹉孵化日记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成长就像小鹦鹉破壳,需要温暖的守护,更需要自己啄开蛋壳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做那个温暖的守护者,更做那个相信孩子有勇气破壳的引路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