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点亮心灯 用共育成就未来
以阅读点亮心灯 用共育成就未来
——灵宝市第二小学"悦读悦心" 养成教育实践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带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走进灵宝市第二小学这片浸润着书香与温情的育人沃土。当 "悦读悦心" 特色教育与《养育》中的 "高品质教育生活、新生态教育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 理论相遇,我们会发现: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联结 ——它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成长充满生命温度,让家校携手成为最美的教育风景。今天,我想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从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阅读养成教育的深层逻辑。
一、文化筑基:在沉浸式阅读中构筑高品质教育生活
《养育》中提出:"高品质教育生活,是让教育融入生活的每个褶皱,让文化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母乳。" 灵宝市第二小学的 "悦读悦心" 工程,正是通过构建 "全时空、全学科、全体验" 的阅读生态,将阅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书本融入心灵。
(一)空间叙事:让每一寸角落都流淌书香
学校精心打造的 "三维阅读空间",是《养育》中 "环境即教育" 理念的生动诠释:
开放式阅读场:教学楼走廊的 "漂流书吧"24 小时开放,学生课间随手可取《草房子》《哈利波特》,实现 "阅读零门槛";
主题式体验区:"绘本童话馆" 用沉浸式场景还原《小红帽》《三只小猪》,低龄儿童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阅读乐趣;"诗词星空馆" 通过 AR 技术让李白、杜甫 "穿越" 课堂,学生扫码即可聆听诗人故事;
个性化成长角:班级 "阅读能量站" 设置 "好书推荐墙"" 阅读心愿树 ""亲子共读照片墙",让阅读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印记。
正如《养育》中所说:"最好的阅读环境,是让孩子忘记自己在学习,只记得自己在与世界对话。" 学校的 "走廊读书会"" 楼梯分享会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二)课程重构:让每一门学科都成为阅读载体
学校构建的 "1+X 大阅读课程体系",将阅读与学科深度融合:
基础课程奠基:语文课的 "晨诵午读暮省" 计划,晨读《诗经》经典篇目,午读整本书(如《城南旧事》),暮省环节用思维导图记录阅读感悟;
学科阅读延伸:数学课引入《数学之美》《九章算术》故事,让学生在历史典故中理解几何原理;科学课结合《法布尔昆虫记》开展观察写作,实现 "读科学、写科学、做科学";
特色课程创新:校本课程《绘本创编课》中,学生改编《司马光砸缸》为现代版绘本,用绘画、配音、动画制作完成创意表达;《诗词飞花令》课程将竞技游戏与传统文化结合,每月举办 "班级诗词大会"。
这种 "阅读即学习方式" 的变革,正如《养育》中强调的:"真正的阅读能力,是用文字理解世界、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三)生活浸润: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阅读契机
学校将阅读融入生活仪式,创造有温度的教育场景:
阅读节庆化:每年 4 月的 "读书破万卷" 主题月,开展 "校长推荐书单"" 教师读书直播 ""学生书评大赛",让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符号;
阅读可视化:设计 "阅读存折" 记录学生阅读时长,积累到 100 小时可兑换 "校长午餐券"" 图书管理员体验岗 ";建立" 阅读成长档案 ",收录读书笔记、创意写作、阅读照片,毕业时作为" 成长礼物 " 返还学生;
阅读生活化:发起 "书包里的经典" 行动,要求每天携带一本课外书入校;开展 "家庭书架计划",鼓励家长在家中设置 "亲子共读角",让阅读从校园延伸到家庭餐桌、旅途车厢。
《养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重建。" 当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知识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滋养心灵的养分。
二、实践创新:在技术赋能中构建新生态阅读教育
《养育》主张:"教育需要在传承中创新,用技术为传统赋能,让阅读走向更广阔的时空。" 灵宝市第二小学的 "新生态阅读实践",通过 "数字平台、项目学习、多元评价" 三大路径,打造适应未来的阅读教育模式。
(一)数字赋能:构建无边界阅读共同体
学校引入的 "智慧阅读云平台",实现阅读的精准化、个性化:
资源智能推送:系统根据学生年龄、阅读偏好推荐书单,如为喜欢科学的学生推送《神奇校车》《DK 儿童百科全书》;
线上线下融合:疫情期间开展 "云端读书会",学生通过 VR 技术 "走进" 故宫,结合《明朝那些事儿》进行场景化阅读;
数据驱动成长:平台自动生成 "阅读能力雷达图",分析学生在理解、想象、批判等维度的发展,教师据此设计分层阅读任务。
更具前瞻性的是 "AI 阅读伙伴" 项目,智能机器人能与学生进行故事情节讨论、角色扮演,甚至生成个性化阅读建议,让阅读从 "单向输入" 变为 "双向互动"。
(二)项目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深化阅读价值
学校设计的 "阅读 + X" 项目式学习,让阅读成为探究的起点:
"读名著・创世界" 项目:阅读《西游记》后,学生分组用乐高搭建 "花果山",用编程设计 "三打白骨精" 互动游戏,用戏剧演绎经典情节,实现语言、数学、艺术、技术多学科融合;
"读社会・写建议" 项目:结合《写给孩子的经济学》,学生调研校园周边垃圾分类问题,撰写《关于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的建议书》,提交给社区管委会;
"读自然・做研究" 项目: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学生在校园 "自然田园" 观察植物传播方式,记录数据并撰写科学小论文,优秀作品入选《校园植物志》。
这种 "用阅读解决真实问题" 的模式,正是《养育》中 "深度养育" 的核心 ——阅读不是目的,而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工具。
(三)评价革新:建立发展性阅读素养体系
学校构建的 "三维度阅读评价体系",让成长看得见:
过程性评价:通过 "阅读存折"" 读书笔记 ""课堂分享" 记录日常阅读行为,关注 "是否享受阅读"" 能否提出问题 ";
表现性评价:在 "阅读成果展" 中,学生通过演讲、绘画、手工、短视频等形式呈现阅读收获,如读完《三国演义》后制作 "武将卡牌" 并撰写人物小传;
增值性评价:建立个人阅读成长曲线,对比分析学生在词汇量、理解深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用 "你今天比昨天多读了一个好句子" 替代简单的等级评价。
《养育》中强调:"评价是教育的镜子,好的评价能照见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 学校的 "阅读之星" 评选不仅关注阅读量,更看重 "是否主动分享"" 能否创意表达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三、协同育人:在家校社联动中培育阅读共同体
《养育》指出:"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合奏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 灵宝市第二小学的 "家校共读工程",通过 "家长成长、亲子共学、社区融合" 三大机制,让阅读成为连接教育的精神纽带。
(一)家长成长:从 "监督者" 到 "共读伙伴"
学校开设的 "家长阅读学院",是《养育》中 "家庭教育专业化" 的实践落地:
系统课程提升:每月一次 "父母读书会",共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朗读手册》等教育名著,邀请专家解读 "亲子共读技巧"" 家庭阅读氛围营造 ";
榜样示范引领:成立 "家长阅读讲师团",由阅读积极分子分享《我和孩子的 100 本共读计划》《家庭剧本杀:让经典活起来》等经验,用身边案例带动更多家庭;
工具支持赋能:发放《家庭共读指南》,提供 "30 个亲子讨论话题""20 种创意记录方式 ""10 个家庭阅读游戏",让家长知道 "如何陪读"" 怎样导读 "。
正如《养育》中所说:"家长的阅读姿态,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当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共读《平凡的世界》并讨论 "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家庭教育便发生了最动人的化学反应。
(二)家校联动:从 "单向要求" 到 "双向共创"
学校设计的 "三级共读机制",实现家校阅读深度融合:
班级微共学:每周五 "家长进课堂",家长志愿者带领学生开展 "爸爸的武侠世界"" 妈妈的绘本剧场 ",如一位工程师家长结合《神奇的机器》带学生拆解旧自行车;
年级主题日:每学期一次 "亲子共读挑战赛",家庭通过 "诗词接龙"" 故事速记 ""创意改编" 等环节竞技,获胜家庭获得 "校园阅读大使" 称号;
校级嘉年华:每年举办 "家庭阅读文化展",展出亲子共读笔记、家庭自制绘本、阅读主题手账,优秀作品汇编成《二小家庭阅读故事集》,成为家校共育的 "活教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阅读护照" 制度,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12 个阅读任务清单"(如 "和父母共读一本历史书"" 为家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每完成一项可获得学校与社区联动的" 阅读奖励券 ",形成" 家校任务共担、成长共见 " 的良性循环。
(三)社区融合:从 "校园独舞" 到 "社会共舞"
学校与社区合作打造的 "15 分钟阅读圈",让阅读走出校园:
共建阅读驿站:在周边社区设立 "二小流动书箱",定期更新书籍并组织 "社区故事会",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朗读《老年健康手册》,为儿童讲述《雷锋的故事》;
联动文化资源:与市图书馆、博物馆合作开展 "读文物・写历史" 活动,学生参观青铜器后阅读《史记・货殖列传》,撰写《文物里的家乡故事》;
传播阅读理念:组织 "阅读推广小达人" 走进幼儿园、养老院,通过快板、相声等形式宣传 "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社区的共同语言。
《养育》中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更广阔的社会课堂中理解阅读的意义。" 当学生在社区驿站为环卫工人朗读诗歌,在博物馆文物前读懂历史沧桑,阅读便从知识学习升华为社会责任的培养。
四、未来展望:在守正创新中延续阅读教育的时代使命
《养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既能感受文字之美,又能创造生活之美" 的完整的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灵宝市第二小学的 "悦读悦心" 教育给出了前瞻性回答: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共情、学会创造,让阅读成为照亮人生的永恒灯塔。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 "阅读 + AI" 深度融合,开发个性化阅读推荐系统;构建 "跨校阅读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家校社协同,打造 "城市阅读地图",让每个角落都成为阅读的起点。
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学校的 "悦读课程" 与家庭的 "共读时光" 彼此呼应,当教师的 "阅读引导" 与家长的 "阅读示范" 同频共振,我们就正在创造最美好的教育样态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共读中感受教育的温度,在成长中拥抱无限的可能。
让我们以书为舟,以爱为帆,在家校共育的长河中携手前行,让每一个生命都因阅读而精彩,因教育而幸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