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重塑师生关系的养成教育示范课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20年前的真实课堂故事。这不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而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探索,一场师生角色重新定义的革命。
一、特别的课堂,特别的发现
2002年11月的一个普通下午,在一所乡村中学的教室里:
- 教师:刘伟老师,教龄仅2年零2个半月
- 学生:71名六年级学生
- 特别之处:课堂上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二、课堂中的五个关键转变
1. 问候方式的改变
- 传统方式:"同学们好"—"老师好"
- 创新方式:刘老师先说"同学们好",营造平等氛围
- *思考*:简单改变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2. 自学环节的设计
- "5分钟自学时间"
- "三个思考问题":
1) 你学到了什么?
2) 你有什么疑问?
3)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 *启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直接教授知识更重要
3. 答疑解惑的过程
- "移项为什么要变号?"
- "解方程步骤必须写吗?"
- *价值*:鼓励提问比提供答案更有意义
4. 互相教学的场景
当学生们完成练习题后:
- "现在你们就是小老师"
同学之间互相批改、讲解错误
5. 出题互测的创新
最后环节:
同桌互相出题考核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给现代教育的启示(面向教师)
1. 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
案例中刘老师的角色转换值得我们学习。在讲解移项概念时,她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X-2=8这个减2移到这边就是移项...改变符号之后叫什么?"
建议做法:
- 设计更多开放式问题
-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 (展示板书照片)
数据支持:
研究表明采用引导式教学的课堂,
学生学习效果提升40%,
知识点留存率提高65%。
金句分享: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
互动环节:
请问在座老师们,
您在课堂上平均会给学生多少秒的等待时间?
(转向对学生说)
对同学们而言,
这样的课堂意味着:
1.获得更多表达机会
在这堂课上每个同学至少发言3次
实践建议:
明天开始尝试在每节课上主动发言或提问一次
培养能力清单(PPT展示)
√独立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质疑批判精神
名人名言引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转回整体)
四、跨越20年的现实意义
当前教育改革核心要求与这节课的高度契合:
新课程标准三大理念:
□以生为本 √(本课体现)
□深度学习 √(互教互学)
□素养导向 √(多项能力培养)
特别呼应了当下"双减政策":
减少机械练习 ×
增加思维训练 √
五、行动倡议
给教师的建议:
每周尝试一次完全由学生主导的课段
给学生的挑战:
每天向老师和同学提一个有深度的问题
共同目标:
让每间教室都成为76位老师和76位学生的成长乐园!
结束语:
20年前那节朴实的数学课告诉我们:当每个人都成为学习者又都是教导者时,教育就能焕发出最动人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创建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谢谢大家!
[注]实际演讲时可配合以下素材:
1.当年课堂实拍照片轮播
2."移项要变号"动画演示
3."理想课堂要素"思维导图
——源于枫叶教育网 200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