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从高效课堂迈向卓越教师之路
养成教育:从高效课堂迈向卓越教师之路
一、模式新思:U - A - S 模式的创新构想
春节期间,我读完了《三方合作与支持——学校改进的U - A - S模式探索》这本书。书中提出的“大学(U) - 教育行政部门(A) - 中小学(S)”三方合作推进学校改进的模式,让我深受启发。不过,我有一个想法,要是把大学换成拥有全国性教育专家资源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许能让这种合作模式更接地气。毕竟,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家大多来自教育教学一线,他们能给学校带来成熟的理念、方法、流程和经验。就像河南郑州“教育培训机构(E) - 教育行政部门(A) - 中小学(S)”三方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区域品牌,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改进聚焦:学校改进的关键方向
那么,学校究竟要改进什么呢?根据我在郑州新世纪课程研究院一年的培训工作经历,我认为学校改进应按照轻重缓急,聚焦在高效课堂的建构、教师专业成长、校长专业成长、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课程改进这几个方面。更激进一点说,就是要实现“高效课堂 + 教师”“高效课堂 + 校长”“高效课堂 + 文化”“高效课堂 + 课程”“高效课堂 + 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今天,我着重和大家聊聊“高效课堂 + 教师”。
三、名师标准:从草根到高效课堂明白教师
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让教师从草根教师成长为高效课堂的明白人,也就是大家向往和追求的名师。但我心中的名师标准,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还要高。十年前,我在《课之精华》一书稿中详细解说了“五课”。如今,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厘清“六课”。
四、六课修炼:迈向卓越教师的养成之路
(一)备好课,做个设计师
备课不是简单机械的教案抄写,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幸福,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也是备课的基点。现在,“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前奏曲,教师要帮助学生静心设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把“教案”简单转化为“学案”。
(二)授好课,做个标杆师
授课和上课不同,它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教与学过程。我主张“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流程、小组文化等,达到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的程度,成长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标杆教师。
(三)听好课,做个观察师
听课是对授课艺术产生课堂效果的见证。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的焦点、适应点、问题点和闪光点。听课记录要有侧重点,记录授课环节、过程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的步骤。对于感兴趣、可取的地方要标记肯定,有疑惑和争议的地方要标记待解和商榷。课后还要进行反思,并写成书面材料。
(四)评好课,做个评价师
很多教师会授课但不会评课,往往评课时轻描淡写。我在“惜时增效”课题研究中提出了“两看”的评价标准:一看教师能否掌握两个20分钟、把握两个80%,即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学生课堂训练不少于20分钟,课堂学生活动人次不低于80%,教学目标达成率不低于80%;二看教师能否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艺术效果。评课要做到“优点谈足,缺点抓准”,让授课人感到评在点子上,谈在情理中,也让听课人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五)导好课,做个教练师
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自己成为高效课堂的教师,却没有上升到教会其他教师的教练层面。作为教练型教师,要将自己高效课堂的成套经验和理论克隆输出,这需要分块诊断、体验式培训,切片教研、可视化培训。我相信,作为教研型老师,通过在行动中学习和研究,逐步成长为教练型教师并不难。
(六)讲好课,做个演讲师
这里的讲课不同于上课和说课,它是一种推广教育教学经验的演讲活动。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教学经验有理有据地提升,还要修炼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外部辅助,做到内外兼修。
五、持续成长:养成教育成就卓越教师
老师们,做好高效课堂的名师,还需要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不断进取,不断升华。养成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同样重要。让我们从这“六课”入手,不断提升自己,在养成教育的道路上,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卓越的教师!
——源于枫叶教育网 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