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成教育在课堂革命中扎根生长
让养成教育在课堂革命中扎根生长
——基于102中学课改实践的教师行动思考
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以《给女儿的一封信》这节公开课为切入点,结合杨丰烈老师与张志博站长的思想碰撞,谈一谈如何在新时代课堂革命中深化养成教育。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终身学习者;不仅是改革课堂形式,更是塑造学生的人格与习惯。
一、技术赋能:让工具成为习惯养成的脚手架
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将黑板与白板、传统与数字技术结合,这启示我们:养成教育需要技术支撑,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习惯的扎根。
1.工具的双向功能:
白板的互动性可记录学生思维过程(如实时生成讨论词云),黑板则沉淀核心结论。两者的结合,能让学生从“动态探究”转向“静态内化”,形成“先发散、后聚焦”的思维习惯。
例如,张珂老师的课堂若能通过白板实时标注学生展示中的错漏(如“勃然大怒”误写),既能强化严谨态度,又能让纠错成为集体学习的习惯。
2.技术≠替代思考:
技术应避免沦为“答案推送器”。导学案与课件的重复设计(如“学习任务”双屏显示),实则是技术滥用导致的精力浪费。
行动建议:将技术工具定位为“思维可视化助手”,例如用数字图谱记录学生观点演变,培养系统性思考习惯。
二、师生共舞: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习惯”
杨丰烈老师指出:“学生不厌学,教师不多讲。”这背后是师生角色的重构——教师是习惯的引导者,学生是习惯的实践者。
1.预习与作业的“习惯闭环”:
102中学的导学案若能在课堂上留出生成空间(如预留空白栏供即时批注),便能将“被动完成”转化为“主动修正”,培养自我监控习惯。
案例对比:李镇西课堂的“读写结合”设计(如写回信)之所以高效,在于将输入(读)与输出(写)内化为语言习惯,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
2.点拨的艺术:
教师“少讲”不等于“无为”。张珂课堂的“早恋争论”若能被转化为“观点论证训练”(如用文本依据支撑立场),便能培养理性表达习惯。
关键策略:教师需从“纠错者”转型为“问题设计师”,例如通过“矛盾情境”(如“爱情神话vs现实责任”)激发深度思辨。
三、学科融合:在跨界中养成完整人格
语文课与思品课的界限争议,恰恰揭示了养成教育的本质:知识载体可分类,人格培养须整合。
1.学科目标的隐性养成:
《给女儿的一封信》若以“书信体写作”为主线,既能训练语言应用习惯(如格式规范),又能自然渗透情感价值观(如责任意识)。
对比反思:张珂课堂的“早恋讨论”若能与文本分析结合(如“作者如何用叙事策略传递价值观”),便能实现语文素养与品德养成的双赢。
2. 跨学科习惯迁移:
例如,科学课的“实验记录习惯”可迁移至语文的“文本批注习惯”;数学的“逻辑推理习惯”可转化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习惯”。
行动路径:设计“习惯养成图谱”,明确各学科核心习惯的关联性(如严谨性、批判性、创造性)。
四、文化浸润:让课堂成为微型社会
102中学的“自主课堂”若止步于形式模仿,便难以触及养成教育的核心——课堂是社会的缩影,习惯是文化的产物。
1.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学生“随意发言”的背后,需植入“倾听-回应”的对话礼仪。例如,通过“发言接力棒”制度,培养轮流表达、尊重差异的习惯。
案例升级:将“最佳展示小组”评选标准从“答案正确”转向“协作效率”(如分工合理性、资源整合度),强化团队合作习惯。
2环境暗示的力量:
教室布置可成为习惯养成的“无声导师”。例如,设置“问题墙”收纳未解争议,培养持续探究习惯;开辟“成果角”展示迭代作品,强化精益求精的态度。
五、教师成长:从“课改执行者”到“习惯设计师”
张志博站长提到“课改面临诸多阻力”,而破局之道在于:教师自身需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1.备课的“习惯显微镜”:
导学案中的“勃然大怒”误写,暴露了备课习惯的松散。教师若能公开分享自己的“错误日志”(如课堂实录复盘),便能将严谨态度转化为师生共同习惯。
2.研习共同体建设:
建议学校设立“习惯养成工作坊”,例如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问习惯”展开跨学科研讨,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智慧。
结语:让教育回归“人”的养成
课堂革命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完美的教学范式,而是培养完整的人——他们既有知识技能,更有习惯与品格。让我们以102中学的探索为镜,重新定义教师的使命:不是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习惯的火种;不是追赶课改的潮流,而是深耕养成的土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