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学生特点,才能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名誉会长,研究员、特级教师
新时代学校德育所追求的境界依然是鲜明的时代性、尽可能强的针对性和尽可能高的实效性,我想这一点是没有变的。不论是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还是学校德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定是突出这三性。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许多新的特征,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存在。我们今天讲德育创新,我认为把握时代特征是第一位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迈进了物质丰裕的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全新的样貌。
现在的学生,在这个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与他们父母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现在思考学校的德育问题,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才能真正读懂孩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常识就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在与过去相对贫困、相对封闭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尤其是在更加开放、更加富裕、更多选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有与我们这一代甚至与他们的父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常识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把握新时代新特征,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学生的优势和短板、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与行为习惯,才能找到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和实效性高的教育方法。
第一,新时代的学校德育有新的主题。当今的中国社会的主题,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这是新时代的新主题。开展学校德育、培养孩子核心素养,必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新时代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让学生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担当的人,将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的功能很好的统一起来,既要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各种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多样化的人才,也要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二,新时代的学校德育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理解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对共青团、少儿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做了一系列的重要的论述。2018年教师节期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习主席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要体现学校德育的时代性,关键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包括在青少年教育中关于德育的论述。只有完整的、深刻的、全面的理解总书记对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包括思政课相关的论述,我们才能做到新时代学校德育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要实现新时代德育尽可能强的针对性。准确的把握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经历,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客观需求。要读懂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读懂孩子,读懂家长,读懂老师。现在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常识,也培养了他们的习惯。常识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人,而学会做人,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要深刻地认识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思维特点以及有哪些客观的需求。有时候,我们在学校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们不感兴趣。而他们很多感兴趣的是与我们希望他能够关注、能够获得的东西不一样的,也就是供和求没有对应上。“供”,一厢情愿,而“求”,另有所思。
如何解决供和求的矛盾,关键要把握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和思维特点。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有比较高的针对性,而针对性是解决实效性的前提。针对性就是要读懂孩子,读懂当今社会的特点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读懂老师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中国的突出特点,国家分为了若干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有发达地区、有欠发达地区、有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产生了一批高净值的家庭,大批的中产阶级的家庭,还有相对贫困的家庭。尤其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许多东南沿海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如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不关注这一部分人的特点和需求,我想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研究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成长的青少年,在不同的区域里、不同的社会阶层里,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会有不一样的需要。
因此,我们一定要分类指导、分层次指导,区别不同的成长环境的孩子,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国家最希望他们获得的、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我觉得,读懂孩子非常重要。
第四,要实现新时代学校德育要尽可能高的实效性,不仅要加强对针对性的研究,还要不断的拓展德育的内容和渠道,创新学校德育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有一句话“要晓之以理,要动之以情,要导之以行,要持之以恒”。这些过去的学校德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今天没有过时。但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拓展德育内容和渠道、创新组织方式和形式方法。尤其是现在数字化的时代,学生生活在网络包围中,网络是孩子们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开展交流的平台。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对平等的诉求会更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和家长更平等的对待他们,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对话。这种意识,是过去的时代所没有的。当父母的也好,当校长也好,当老师的也好,我们要更加的注意如何平等的对待学生,更尊重他们,更平等的与他们讨论问题、开展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道理讲得入耳、入脑。
学校德育不能只是关在学校里,要更多的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把学校的德育放在一个更开放、更活泼、更生动的场景里展开,也就是要更好地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也是德育创新的重要方向。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