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学”的理解,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样
11年来,丑小鸭中学招收了近3000“不想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其实没有一个真正不想上学的孩子。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孩子不想上学,只是不想面对上学带来的痛苦。比如,被否定、被歧视、被嘲笑、被孤立。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生的聪明之处,只是我们的学校评价不能个性化认可这些“聪明之处”,以至于让他们没有存在感。
简言之,孩子与学校的关系被破坏,单一的评价是破坏这个关系的元凶。
(图片:丑小鸭中学的樱花校园)
人是关系的动物。人不可能离开关系而存在。当一种关系被破坏时,另一种关系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当现实的人际关系被破坏,虚拟的网络关系就一定会建立。
所以,孩子不是因为玩手机而不想上学,而是因为不想上学而玩手机。
(图:李镇西老师在给丑小鸭的孩子们上课)
一些成年人,遇到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时,往往考虑的是:如果不上学,学习怎么跟得上,怎么升学?
上学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继续上学,这是成年人的“学习”逻辑。
如果上学仅仅是为了学科,为了升学,是完全可以在家学习的。现在的孩子,完全具备了自学的智商。现在的信息量,也完全可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图片:丑小鸭中学的樱花书屋)
孩子不一样。
孩子上学是为了找玩伴。有了玩伴,才好玩,才不孤独。也就不知不觉长大了。
玩伴,就是关系,就是自由,就是无忧无虑。
如果不是这样,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呢?
(图片:在樱花下玩耍的孩子们)
所以,如果成年人把“上学”的目的锁定在学科学习,而分数、升学又是评价“上学”的唯一的尺度。这样,与孩子上学的目的完全是风马牛,那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呢?
成年人是理性的。孩子是感性的。
上学,在成年人眼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在孩子眼里是一种感性的力量。
完整的教育,必然在多元的教育环境中发生。
顽强的生命,必然在多元的生命群落里生长。
——2021年3月4日 于昆明
(作者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