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姥桥镇孤舟村杨氏一世祖茔
2021年9月初,笔者参加姥桥镇组织的“千人宣讲下基层”宣讲活动,8日在姥桥镇姥长村宣讲乡村文化振兴。姥长村位于姥桥镇西南部,由原陈华大队、先锋大队、夏祖大队和盛旺村合并而成,东与姥桥社区毗邻,西与长建接壤,故取名姥长村。姥长村以农业种植为主,面积10.53平方公里,总人口5262人(1325户),17个自然村,1个中心村。姥长中心村建于2014年春,2015年底交付使用。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4个,13个党小组,117名党员。
乡村文化振兴宣讲活动后,又召开部分村民和村两委会成员座谈会。姥长村书记夏发平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本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任务,2021年1月1日,姥长村被认定为2020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姥长村按照乡村文化振兴要求,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宣传,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着力推进文明乡风培育,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并介绍在积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积极挖掘本土乡村文化资源,撰写村史,宣传本土名人、贤人、能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其中,发现孤舟村现有杨氏一世祖茔,保存较为完好。杨氏一世祖名为杨贵五,曾任明初永清右卫将军,且有碑及碑序。听此介绍,顿生探访孤舟村杨氏一世祖茔念想。座谈会结束后,夏书记听说我想探访孤舟村杨氏一世祖茔,立即安排村文化协管员杨可成陪同前往。在杨可成的陪同下,来到孤舟村公路南边150米、村外田边杨氏一世祖茔。
杨氏一世祖茔,坐西北朝东南(地理方位宣城老家方向寓意思念家乡),整座祖茔外形约为圆形,围墙实砌砖墙120cm,上加花墙60cm,占地约为20平方米。坟前一挑檐红磁瓦门楼,坟后有一百年枣树,寓意子孙兴旺。门楼立柱旁前有不锈钢管护栏,迎面有不锈钢小门,颇有新潮。门楼上写“一世祖茔”,门楼立柱有一副楹联,上联“贵眠南山朝阳地”,下联“五冥蓬莱传后世”,横联“青史流芳颂万年”。楹联首字将“贵五”其名嵌入,赞扬一世祖长眠此风水宝地,犹如蓬莱之仙,其精神传扬后世,护佑杨氏族人兴旺发达。联文喻一世祖为蓬莱之仙,自然而流畅;一世祖茔则可“青史流芳颂万年”。门楼下槛立有俩石狮,显其庄重大气,颇有王者之气。
坟前立有一新碑、一旧碑,俩碑并排而立。旧碑约为60cm×80cm,字文模糊,辨识不清。新碑约为60cm×120cm,碑上雕刻烫金花纹,下横刻“一世祖茔”,中间刻写“和州孤舟村杨公贵五之墓”,右边刻写“乾隆拾肆年岁次己巳仲春月重立”,即公元1749年清明时。左边分别刻写“第八世、第九世、第十世、第十一世”主持重建子孙名,实由第十一世杨氏子孙立此碑。左上角刻写“癸山丁向”四字,“癸山丁向”出自《易经》,这是一个风水上的词,为风水二十四山之一。
据碑序、功德碑、村史和杨可成、杨可平介绍,得知孤舟村杨氏始祖贵五公,生于元朝,祖居皖南徽州路宁国府宣城县千柯檀杨村。历五代宗,元藩昌日盛,大明太祖光复河山。始祖贵五由宁郡宣城县投笔从军,扫除胡虏,平定中原,以功授其永清右卫将军。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明初置永清右卫,属北平都司,后更名常山右护卫,宣德初年复更名永清右卫,改为亲军。《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洪武元年,八月,癸未(十五日)(1368年9月27日)(伊斯兰教历770年)诏大将军徐达置燕山等六卫,以守御北平。于是,达改飞熊卫为大兴左卫,淮安卫为大兴右卫,乐安卫为燕山左卫,济宁卫为燕山右卫,青州卫为永清左卫,徐州五所为永清右卫。天下大定后,始祖弃官归农,来和州西南乡孤舟村而居,被编版为鸡笼乡十九都第十里甲长。孤舟村古称跃鱼里,石慈保。其意为石慈保有仁爱之俗,志坚如石;跃鱼里则必有钟秀特出而类飞之态。
自始祖贵五公起,历明、清、中华民国、新中国四朝代,至今经历650多年,杨氏宗族已延续二十四世,人丁繁茂,徙居外地众多。有迁居本县白渡桥,千秋坝,含山县太湖陀塘,横梁桥。有迁徙湖广、芜湖太平、江心洲、舒城县、江苏省江浦、溧水等地。约有数百户,人丁数千之众,人繁地广,均以本村为根。新中国成立后,本村先后隶属和县姥桥镇(公社、乡)先锋村、张杨村、姥长行政村,现居有本宗三百多户一千余人。为弘扬家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孤舟村于2011年4月,杨氏本族村东、西在谱1185人(含外地),共筹资金36350元,重修“一世祖茔”,6月8日(五月初七)竣工,昭示后人。
杨氏一世祖茔重新修建后,杨氏家族大小事情,均前来一世祖茔焚香祷告,祈求祖先保佑,万事顺利。2013年8月,联合大杨村一学生考取北京某大学时,前来祖茔,悬挂红布告知一世祖先,并请继续护佑,完成学业,取得佳绩。此后杨氏学子纷纷效仿,考取大学便前来一世祖茔,燃放爆竹,焚香祷告,祈求今后万事皆顺。
看完杨氏一世祖茔,便想进一步了解杨氏家族发展情况。于是,在郑蒲港新区老教委杨可平主任、姥长村文化协管员杨可成和孤舟小学杨尚武老师等帮助下,先后多次查看杨氏宗谱,收获颇丰。
孤舟村杨氏宗谱最近重新修订于1994年,名曰“四知堂”。在《谱序》和《谱说》中关于家谱记载:“吾家族谱之修,尝萌于始祖,纪述于荣七公,有所待于福公至俯公,则家政丛脞于一身,而面命于天祥公。”在此,介绍了前期祖先修谱情况:我家族谱从始祖开始,由二世祖荣七公纪述,本应由三世祖福公到四世祖俯公来修谱,但因家政琐杂,便当面告知由天祥公来完成族谱。关于修谱原则也比较明确:“有不从义而务为抗戾者矣,有舍正礼而尚倒置者矣,有公然昧族之先生既长之名而命之于幼子者矣,有肆然悬祖墓于土而不顾惊犯祖先之体魄者矣,有埋葬以孙加于曾祖之坟土之上者矣,有移彼岁办田粮而缘种于众人者矣,若此之辈揭而书之,恐伤祖宗。”其后,也补充道来:“虽然稽诸谱尝异于史之任也,书其善而恕其咎,仁孰大焉而义亦在其中矣。”最后写道“其一脉相传者,开卷毕览”则知杨贵五是“和阳之始祖也”。此为十八世大宗子若良敬录。
在卷一“孤舟杨氏合修宗谱序”第二页,详细记载“四知堂立李唐天宝间,先祖由弘农迁居皖南徽州路宁国府属宣城县千柯檀村而居焉。历五代宋元蕃昌日盛,大明太祖光复河山,吾祖贵五公投笔从之,以功授永清右卫将军。大明一统,弃官归田。卜地于直隶和州西南乡孤舟村而居焉。”
由此可知:一是杨氏宗族堂号为“四知堂”,立于李唐天宝间;二是先祖由弘农迁居皖南徽州路宁国府属宣城县千柯檀村;三是始祖在大明太祖光复河山时,投笔从戎,立下战功授永清右卫将军;四是始祖在大明一统,弃官归田,选择直隶和州西南乡孤舟村定居。
接下写道“五世祖瑞公南闈中式时,会及宣城同宗数学士系贵一贵四公后裔。六世祖古野公,七世祖文公,创修谱牒,未与宣城合篆者,以江分南北春秋祭奠,唯恐风雨延期,谨依苏氏老泉谱例第详,其所自出亦各亲其亲之一道也,故吾族之谱始祖书。”读后知晓:一是五世祖京试中,见到宣城同宗杨氏贵一、贵四公后人。二是六世祖、七世祖创修宗谱,但未和宣城杨氏合作。三是谱例依苏氏老泉谱例第详。四是杨氏宗谱由始祖贵五公书。并解释“贵五公自公以上所以略而弗载也,且祖德深长,生齿益茂。”始祖以上诸公均不记载, 由于祖宗功德渊源深长,所育子孙则兴旺发达。可谓:宗功丰厚扬美誉,祖德深长润后人。(卷一孤舟杨氏合修宗谱序第二页,民国戌午七年仲冬月,谷旦,十八世大宗子若良薰沐百拜谨撰)
《孤舟杨氏重修宗谱序》中记载“十八世孙若良公继父其志,于西梁山回孤舟,辞馆住祠数载如一日,会同族众商榷合修家谱。”“良公不辞劳苦,挨门逐户编写清稿。民国三年始笔,民国七年开刷工竣,数百年之分修而得合纂,此乃良公之一大功。”此处明确记载十八世若良公继承父志,从西梁山回孤舟,住祠堂数载,会商合修家谱。由于若良公不辞劳苦,1914年挨门逐户编写清稿,1918年印刷完工,合修宗谱大功告成。以后由于社会变迁、日寇入侵、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杨氏十二部宗谱,十失其九,仅存一部是由希发公,字炎发,将此份宗谱周转收存,纂修方有资可考。1982年杨氏族人曾提重修宗谱,由于资金短缺,又无经验及印刷无门,则不了了之。1994年,幸有克会、尚清、尚钧、元友、文友、若林、尚传、勤能、尚彬、兴隆、尚富、荣龙、兴周等人,联系外地杨氏族人,终于使水流万派而归于一源,木发千枝而归于一本,尚熹主笔重修宗谱,终使合修杨氏宗谱成功。
拜读历阳孤舟村杨氏宗谱,方悟此谱博大深奥,一世祖文武全才,后辈士工农商皆有,可谓人才辈出,为国、为乡、为宗族作出卓越贡献,令人敬佩。《碑序》、村史及杨氏族人关于杨氏一世祖介绍均出自杨氏宗谱,有案可稽,有谱可查,令人信服,值得崇拜。有诗赞道:
一世祖茔今尚在,杨人氏族记心怀。
扫除胡虏中原定,右卫将军入学斋。
名就功成隐身去,云开势合戍烟乖。
贵眠南路朝阳地,五德千秋旦夕佳。
附碑序:
杨公贵五,生于元朝,祖籍徽州路,宁国府宣城县千柯擅杨村,元末打大,从戎(军)随明太祖驾下讨元征战,以攻击,授永清右卫将军,明朝开国元年(1368年),天下大定,因不想为官,卸甲归田,来和州鸡笼乡十九都三十七保版图跃鱼里,又曰慈石宝,安居立业。数年后,因石氏子孙衰落疏散,杨氏子孙兴旺,固改名为孤舟村。一世始祖,原配赵氏,生一子,荣七,二老千古,合葬村前卧牛地,癸定山向(现曰毛枣坟茔)年代不详,在坟头自生一棵枣子树,象征风水美景,鸟语花香。第十一世杨氏子孙于乾隆十四年(1750年,注应为1749年)仲春月(清明)重修祖墓,立碑昭世杰=,现第二十四世后代子孙,为光宗耀祖,敬孝祖先,为此杨氏本族东西在谱名册人口自筹资金,改换旧貌,重修祖茔,以昭世后人。
公元2011年6月8日
农历201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