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教育发生了很多大事,有识之士可以看见,背后的原因是我们面临了“更大的事”——这说明21世纪的中国到了极度关键的时刻,时代正在经历全新的“范式”变化,全体国人只有在未来十年采取最明智的行动,才可以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度过最复杂的险关,迎来千年未见的文明新盛景。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幸运却也不幸地成为了“风暴眼”之一。
十年前探讨教育和社会的未来,我们相信,“未来的希望,在于我们要以未来的方式,找回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失落的从容”。
十年后的今天,教育人在“寻找从容”的路途上,逐渐开始越来越急迫,不得不焦虑,一天比一天目标叠床架屋,时间鸡零狗碎,行动身不由己……
站在实践层面,我们必须有一份明悟,必须有一场选择,必须去往一条“新的道路”——学会把迎面相遇的一切,变成顺势而为的教育。
那么,究竟怎么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诗人会说:漩涡原本只是水滴,迷宫回身即为出口;
创业家会说:与所有的不完美和平相处,才能把所有的不完美变成行动机会;
五个月前,我在时代的不确定性里彷徨,也给自己写了一句“回到初心”的座右铭:人和天地间,事理有无处;问心何所居,随风撒种去。
然后,就有了这样一期杂志:“自然而然的教育”。
执行人陶小玮老师广泛调研了一线学校,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教育人在实践中的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然是最好的场域,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时代是最好的契机,情感与审美是最好的德育——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有生命,学校处处是课程。
是的,我们看到了,这是一场被时代倒逼着去超越人性局限,走向理想学校的“教育的浪漫主义”。然而,它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令人诟病的“浪漫主义”,是否会有区别?如何区别?我们需要听听哲学家的建议。
英国著名思想家怀特海曾提出“教育节奏理论”, 包含三阶段:浪漫阶段, 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他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周期的,而这三个阶段会不断出现在每个周期。所以,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也至少要一分为三:
1. 重探索与发现的浪漫学习;
2. 重分析和系统化的精确学习;
3. 更大范围探索和应用的综合学习。
由此对应,今天的学校教育常常会犯两种典型错误:
首先是缺乏浪漫阶段,大量的学校教育没有经历过“浪漫”, 我们总是直接往学生“空洞的大脑中”灌输“精确的知识”,或者直接进入综合运用。然而,理解才是打通知识与实践的关键, 理解需要建立在连接之上;而学生与现实世界建立连接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浪漫阶段。
其次是止步于浪漫阶段,仅仅在兴趣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中体验、探索, 甚至很多的课程只关注趣味性,学校对于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处于无知的状态。
所以我们认为,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真正自然而然的教育,需要我们看见它的全部过程:以自然而然起步,因科学系统纵深,在问题解决中扎根。
这条路上,校长和老师的角色,开始变得如同一个策展人、主持人,他的责任是穿针引线,是推波助澜,是有经验的船夫,“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场景和每一堂课,都有无限的可能,甚至多于我们自己所看见、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