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献身教育事业

作者:傅永曙 来源: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文化研究会 点击:7641

献身教育事业

——谈和县中学校长张亮办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文化研究会  傅永曙

[内容摘要]张亮,家谱名为张家锦,字叔明,安徽和县白桥镇张家湾村人。两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竭力办好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编写校歌,凝聚人心;关爱教师,献身教育,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受世人尊敬。

[关 键 词]和县中学校长 张亮 以身殉职 教育

   张亮,家谱名为张家锦,字叔明,安徽和县白桥镇张家湾村人。曾两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热爱教育,治学有方,办学有道,深受师生爱戴,社会好评。1942年2月,从香泉到县政府所在地善厚洽领钱款,途中被日寇杀害,献身教育。

一、真心热爱教育,竭力办好学校

   1910年,张亮前往和县县立高小求学,“每遇夜阑人静之际,辄见其孳孳不已。”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求学于江苏省立一中,学大进,品益敦,师友称之”。后入山西大学再进北京大学学习,“专攻哲教,旁及政治经济。国府成立后,乃致力于党政”,任县政府科长,备极辛勤。1930“旋因地方教育亟待推进,遂长县立初中”。张亮热爱教育,初任和县初中校长后,团结带领老师认真教书,真诚育人;竭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服务学子。他积极筹划扩建学校,多方落实经费,在老和县一中喜雨亭四周建造房屋7座,随后又建造大礼堂。学校由接手时1个班58人,扩增为5个班200余人,和县学生踊跃上学,教学秩序日趋正规,在社会上获得较高评价。

         

  1.                2)                     (3)

    图(1)为张亮年轻时照片。图(2)是照片背后说明。图(3)和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印。

       1939春,倭奴入寇,神州震惊。兽兵所至,闾里为虚;铁蹄所及,民命不保。国难之际,学校难以为继,先生不避艰险,毅然重长县中。再度出任校长。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址和县南乡戚桥,远离公路。学校虽在乡镇,但张亮他仍以教育为重,竭力办好教育,一心提高民众素质教育成绩尚佳,受到省教育厅嘉奖,将原定教育补助费增加一倍半狠抓教育宣传,扩大招生,在省教育厅批准下,增设高中部,提高和县办学层次,提升学生学识水平。1940年,为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确保师生安全,他带领师生将学校迁到香泉。随后,因战乱又将学校迁往高皇殿。学校虽搬迁多次,他不因战乱而停办学校他真心热爱教育,竭尽所能,继续办学力争确保师生安全,一心办好学校,为和县学子有书读,读好书作出了最大贡献。

  1. 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好学校

       1930年,张亮“遂长县立初中”。初任和县初中校长后,便一心扑在办学上。制定学校规划,积极筹划扩建学校,多方落实经费,加大资金投入,极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老和县一中喜雨亭四周建造房屋7座,随后又建造大礼堂。学校则由1个班扩增为5个班,为和县学子提供较好的读书学习地方真如齐坚如在传中所写今日吾和青年之佼佼者,莫不出其门下甚盛矣哉!1939春,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址戚桥,张亮再度出任校长。他积极筹募资金,解决校舍及师生生活困难。因战事学校迁址香泉,时有学生350人,高中51名,教职工10余人。他想尽办法募钱款,花费脑筋找校舍,力争继续办学,决不停课,荒芜学业。由于战事紧张,张亮校长考虑师生安全,又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从香泉迁往高皇殿在新校址,面临无教室、无宿舍、无粮食等困难,张亮仍然坚持办学,找乡亲、找朋友,借祠堂做教室,用稻草和泥捣成“泥牯牛”作凳子;住草房作宿舍,铺稻草当床垫,想方设法解决办学困难,克服重重障碍,改善办学条件,坚持按期开学上课,确保200名学生继续读书

    三、主持编写校歌,凝聚师生心力

1939年,张亮再次出任和县中学校长。为扩大学校影响,凝心聚力,整顿教学秩序,张亮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弦歌赖以不绝,教育于焉复兴。组织编写校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师生同唱校歌,对内鼓舞师生士气,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对外展示学校责任、形象和宣言,吸引师生前往。学校搬迁到戚桥时,张亮校长亲自编写校歌,由教员朱霜菊作曲。校歌:仗剑天门,弯弓乌浦,江上起惊雷。文献昭垂,雄风斯振,桃李尽成材。茹古含今,融中汇外,极目山河改。三年有成,万方多难,黾勉在吾侪。”至今流传在和县一中校园。和县一中百年校庆赋中还引用其中歌词。整首简明通俗、富有号召力;又不乏传统诗词的韵文美感,很具吸引力。校歌“四四五”句式,共四段。篇幅不长,颇有字斟句酌之感。第一段介绍地理位置及形势变化;第二段是学校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第三段是教学方法和目标,融中汇外,极目山河改”,用中西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第四段是责任担当,勇于为国家赴难,黾勉在吾侪。从校歌中可见张亮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更展示了张亮校长的才华,更体现张亮撰写校歌,凝心聚力,办好学校的能力。

四、一心关爱师生,以身殉职教育

   1939年,张亮在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戚桥之时再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主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1940年战事紧张,张亮他心系教育,心系师生,关爱师生,为了师生的安全,全校师生,学校迁址香泉继续办学学校迁到香泉后,他立即联系校舍,安排师生住宿;积极筹措钱款,解决吃饭问题,保证师生安心教书学习。尔后,张亮校长考虑香泉离和城较近,为保证师生安全,又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从香泉迁往高皇殿几次搬迁,他考虑的全是师生安全,而自己妻儿家小最后全部留在香泉

1942年2月4日,临近过年。张亮为办好学校,维护教师经济利益,确保教师有钱过年,因公赴县政府所在地善厚集,洽谈领取经费。适兽兵突袭,行署沦陷,先生遇敌于途,不屈,乃遇害焉。张亮不幸在途中被日军杀害,以身殉职,献身教育,享年仅四十有三。呜呼,烈矣!

   张亮为办好和县中学,竭尽全力,献出生命,在和县教育界颇享盛誉,是和县教育界办学楷模,世人尊敬。其虽死犹荣,从容就义,英雄行径,值得称颂;虽死犹生,世人铭记,永活人间。博士齐坚如以泪和墨为其写传,有学者写诗赞道:

七律·赞张亮校长

踌躇满志办书堂,岁月峥嵘梦启航。

复校筹谋风雨日,闻公计策弟兄忙。

倾心教育忠魂落,尽力传思碧血扬。

四季如歌颂英烈,三生有幸识君郎。

注:①②③《历阳天门张氏宗谱》卷一P34敬鑫“张叔明先生传”。

    枫叶教育网散文诗歌 2020/4/9


更新:2020-11-25 10:55:0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