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好家风和好家庭的故事
——川口村2019年重阳节好家风和好家庭宣讲稿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
走着,走着。我不知不觉已经退休,与大家一起站到了老年人的行列!
今天,能回村与父老乡亲共同探讨“好家风和好家庭”的话题,我感到很亲切,我很感谢,很感激,很感恩!
下面,我讲四个故事:
一、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家风故事
习近平特别重视家庭,他说“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夫妻俩都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对这个家庭都是共同地去建设这个家庭。我每天都要给爱人打一个电话,虽然不在一起的时间多,但是每天都有联系。孩子虽然也经常顾不上,特别是我不能帮着她写作业、辅导功课,但是还是很关心她的成长。她们对我也都是这样的一种关心,所以这一个家庭我觉得很和谐。
彭丽媛最看重家庭,她曾说:“若叫我为事业,不要家庭、不要孩子,我会觉得不可理解。家庭是女人的靠山,是平静的港湾。我的家庭同所有老百姓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
习近平的家庭教育简单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人相互关爱。尽管很忙,习近平每天都与彭丽媛通电话,他也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彭丽媛说:“我认为他是所有女人心目中最称职的丈夫,女儿心目中最称职的父亲。”彭丽媛和女儿也很关心习近平。
二是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女儿取名习明泽,就是“希望她将来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引导孩子爱学习、终身学习。他们夫妇认为只有掌握了知识、有了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他们希望孩子“珍惜学习机会,为人生积累能量”。
四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彭丽媛不要求女儿步入歌坛,希望女儿“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16岁的习明泽在汶川地震后就自愿跑到灾区做志愿者。
二、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的家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留下的家风非常赞赏。2014年他到兰考考察的时候,对焦裕禄过去的家风小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当时,焦裕禄到兰考,一家8口人,救济款,一分钱也不要;将棉花票立刻退回去;不违反政策,随便安排人;帮助大女儿卖酱油。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一个优秀的人。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是焦家家风最重要的传承人。焦裕禄去世时,她才三十几岁,一个人把子女六人抚养成人。她告诫儿女,可以不给焦裕禄这个名字争光,但不能抹黑。
张继焦是被焦裕禄救活的农民的儿子,徐俊雅临终前专门留了遗嘱:自己的积蓄一共几万元钱,分成七份,六个孩子一人一份。张继焦这个老七,也分到相同的一份。
对于六位兄弟姐妹来说,父亲如高山,他高尚的情操永远激励着子女不断进取;母亲如大海,她无私的母爱一直伴随着子女成长的岁月。
在焦裕禄家风的影响下,兄弟姐妹都是共产党员,都是焦裕禄的好儿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三、川口村的好农民——左守申的家风故事
2008年,我在枫叶教育网发表文章《(图文)父母守身孝道子女成龙变凤》文中提到:2000年10月30日,《三门峡日报》在第三版刊登了一篇我以“枫叶”笔名撰写的文章——《心愿》,后来《川口村志》也原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心愿
我的邻居左守申,有一儿一女。老大名苏丽,在河南师范学院读大四;老二海军,在河南医学院上大一。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村里人十分羡慕。但他靠收废品赚钱养家,供子女上大学,却叫一些人小看。然而,羡慕也罢,小看也罢,守申全然不顾。他似乎觉得,自己每天收的不是废品,而是希望、是未来、是“金子”!因为他一生的心愿是圆儿女大学梦。
他和妻子过得特别清贫,夏天的衣服总是晚上洗白天穿,三年了他才买过一件背心。他俩宁愿天天吃咸菜,也不想让儿女上大学受委屈。他有一头毛驴和一辆架子车,农忙时不仅用以耕作自家的农田,还为别人助耕;农闲时,他则赶着毛驴车跑遍村村寨寨,起早贪黑地四处奔跑收废品。妻子有时给人家装苹果打短工挣俩小花钱儿。两口子憨厚、朴实、勤劳,对知识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金钱的欲望,因而,他俩再苦不苦孩子,再难不难学生。尽管,自己从未上过中学,然而,儿女能够上大学就是他俩最大的精神财富。比起那些家庭富裕而儿女不争气的人家来,两口子虽然没有看不起人家的念头,但总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富有,心里塌实得很多。
女儿苏丽特别懂事,也很争气。父母没有显赫的地位让她炫耀,但父母那勤劳、质朴的品质时刻激励着她刻苦学习。她没有因为父母的地位而自卑,更没有因为经济拮据而辍学,反而因父母的伟大、慈祥而自豪,因生在这样的家庭能上大学而骄傲。她自知家庭贫寒而很少向父母要生活费,因为家里还有一位在灵三高上学的弟弟。她把第一次得来的奖学金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他父亲一样走东家跑西家,但不是收废品,而是在双休日做家教。每个双休日能挣五六十元足够她吃上一星期,而且还能节余一点钱给她添置几件便宜衣服。在苏丽的身上既有她父母勤劳的一面,又有她自己勤学的一面。她报考了研究生,而且成绩还相当不错,为了解决上学费用,她不得不在暑期回家向辛勤的父母“求援”。
那天,凌晨三点多,她从灵宝下了火车。步行到门口时,母亲给她开了大门。进了屋门,母亲满脸愁容地告诉她,父亲昨天出门一夜未归……不一会儿,守申回来了,浑身泥土和血迹。原来,他在归途中遭到一持刀歹徒的抢劫。搏斗中,守申受了点轻伤,便弃车丢驴跑向附近村子叫人。等叫来人时,歹徒已逃离,车子翻在路边,毛驴守在车旁……苏丽劝父母不要悲伤,好在有惊无险,父亲能平安回来就是全家人的福气。这一天,苏丽没有出门,她既没按惯例去拜见老师,也没有去看望同学,而帮母亲为考上河南医学院的弟弟拆洗被褥。但是,仅做这一点家务并不是苏丽心里报答父母的真正意愿。此时此刻的索苏丽,并不满足于上大学的心愿,她心中萌生的、升腾的理想更崇高、更远大。她要凭自己勤奋和智慧攻读学位,让父母跟着她和弟弟安度幸福晚年。就这样,苏丽带着她父亲给的200元钱,带着她编织的美好心愿,于当天晚上乘上了去新乡的火车……
古有“二十四孝”,今有“守申孝道”。60多岁的左守申,闻名乡里的不是他的职业——“废品大王”,而是,他的美德——“尊老爱幼”。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村民,道德行为感悟了子女。同时,不仅激励感动了我,而且,因我的传播教育了很多人。
因为,左守申家风的成功,在于培养了一对成家立业、懂得感恩的子女。
四、我的家风故事
我的家庭,虽然说,没有习近平、焦裕禄的家庭美满幸福,或许说,没有守身哥的家庭花好月圆。但我觉得,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我们人人都要讲家风,讲村风,守家规,守民约。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杨家家风,但是他们用自己做人的思想和言行,告诉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勤劳正直,重视家教。
我是咱川口村的父老乡亲养育大的,我的乡愁就是川口老后坡和灞河水。小学、初中、高中我是在川口读书的。又在川口当了2年记工员、9年教师、7年小学校长。后来,调到东村、故县、阳店和市区工作,从来没有忘记我是川口人。每次回来,或者在外,见到村里人,我都格外亲切。每次咱村活动,我都默默地录像摄影,发在我的网站上,让咱村出门在外的人第一时间获取家乡的信息。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没有爷爷、奶奶的印象。母亲慈祥而严厉,父亲勤劳而勇敢。父、母、姐、哥我们一家六口,靠挣工分度日,年年都是欠款户,两个姐姐,小学没有毕业就回家劳动挣工分,供哥哥和我上学。
小时候,我家还在北崖老院,那天下着雨,洞门外进来一位农村妇女和三个孩子,来要饭。母亲给了他们一大碗麦饭。他们问门洞外院子的窑洞能不能住?母亲说,能住。于是,在这眼窑洞里诞生了一个川口村民,我们添了一个干弟弟——陈启超。
有一次,我在杨艺学家拿了一块坏坏手表耍,晚上在鼎铭场与伙伴们玩耍时,杨小勇抱着我的腿学倒立,那块坏坏手表丢失了。艺学妈来要时,我说:“丢了”。母亲非常气愤。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怕我急疯了,引着我转了咱村的左凹、杨凹,进行心理疏导。回来后,因为教育我,与母亲闹了别扭,才生气又引我外出私奔。在王沟口被启才叔等人劝说挡回。
川口小学教学楼落成后,我平静地辞去小学校长的职务,到城区当平凡的小学教师,为的是让我的子女享受城区平常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哥和我的一双儿女,都从灵宝实验中学毕业,上了大学。两个男孩分别在北京和广东工作;两个女儿在阳店镇当教师。
我和我哥,没有另家。住的一个院,吃的一锅饭。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现在全家三世同堂10口人,再加上闺女、女婿、外孙,总共16口人呢。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杨群——杨府家丁。全家人时不时地在群里,沟通思想,分享快乐。这种轻松富足的和美家庭,既是我父母期盼的,也是子孙向往的,更是这个社会和父老乡亲给与的。
所以,我要感谢、感激、感恩在座的所有人!
祝大家健康长寿,轻松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