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老师错了吗:对一起师生、家校冲突事件的解读

作者:Xiaohua Peng 来源:Xiaohua Peng 校长高参 点击:2540

达成目标需有方

在一次非正式的养育主题讨论会上,友人A分享了一个故事,由此衍生出:

如何评价老师处理课堂违纪学生的方式,

家长对老师做法的反应是否适当,

老师是否无辜,

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处罚是否合理,

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等等话题。

师生、家校冲突所在多有,对于其中的是非曲直,一般人莫衷一是,就是当事老师、校方和家长,也很少能够或者愿意抵达事相的根本,人们的判断依据不一定是法律法规道理道义善意原则,而可能是与当事人的关系亲疏,或者是相对权势、地位。

结果,无论是处理学生还是老师(一般情况下,回护老师、压服学生的情况居多,当然,学生家庭有背景、老师本身不受学校领导待见等特殊情况者除外),或者息事宁人,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往往都是一本糊涂帐,总有不同程度受伤的人。

有的孩子因为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对老师、学校失望,讨厌上学,学业受到影响,潜力得不到发挥,更严重的是,在价值观、心理、人格的意义上受到即时和长远的伤害,成为悲观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利己主义者、犬儒主义者,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损失,值得认真对待。

当然,哪怕处理结果表面上看有利于老师,根本上来说,却是对老师错误的纵容,并不利于老师自身的改进和成长。

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看似公平,其实觉得处理者和稀泥、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一方仍然难以服气。

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培养学生成才、希望示范给学生正确价值观,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出发点和本意无可置疑,但是,达成良好目标,关键是实现的过程,依赖执行、实施达到良好目标的方法,究其实,不止是意愿问题,同时也是判断力的问题,是能力的问题。

未成年学生大多还没有形成充分的思辨、说理能力,也由于把与师、长辩理和捍卫自身权利、观点视为“不尊重”师长的传统观念误导,面对老师、学校的压力,他们更多忍气吞声,形成“内伤”,需要得到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理解、支持和帮助,而父母这样做,即需要意愿,也需要与判断力和说理能力有关。

一个故事

A讲述的故事经过是这样的:

大学同学B是某一线城市一所中学的初中英语老师。某天B在上课期间,几个学生窃窃私语。她予以制止,没收了他们传阅的手抄本。他们传阅的是一本自创的“黄色小说”,主人公还是本班语文老师。小说写这位女老师在和隔壁班一个男生谈恋爱。

B觉得事情非同小可,上报给了学校。

学校也觉得问题严重,决定严肃处理,包括让学生“写检讨”、“停课”多少多少天之类。

得知学生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语文老师非常愤怒,小说主人公的家长也怒不可遏。他们认为名誉权受到侵犯,要求学校严肃处理,不排除诉诸法律。

涉事学生家长得知学校的处理决定,也很愤怒,他们难以接受学校让孩子停课的决定,把B老师骂了一顿,质问她“为什么要把事情扩大化!?”

挨骂的B老师深感委屈。

以上事件梗概来自英语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她觉得自己完全无辜,履行职责认真负责,怎么家长反而把她骂了一顿?感慨当今家长溺爱孩子、老师好难当。

得出结论需有据

A为同学,进而为整个教师群体叫屈,认为当代家长溺爱孩子,不讲原则。

为什么她这样认为呢?

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她承认是站在同学B的立场上的,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未经过认真思考。

问题是,她的同学真的是无辜的吗?为什么?

经常的情况是,当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认同,或者质疑时,我们不容易反躬自省,不是检讨自己的做法是否有问题,而是怪别人不理解。

进而言之,判断这件事,还有别的立场和视角吗?

当事各方的立场和视角都同样合理吗?

有没有能够为当事各方共同接受的立场?

如何找到这样的立场?

我把问题提给了在座的朋友们,并在微信朋友圈征集朋友们对事件的评论。

各方看法

现场朋友都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工作了数年,有的已经做了母亲。她们都表示不知道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去思考,不知道如何判断各方对错。

我问友人A,如果B老师不是你的同学,你还会站着她那边吗?你觉得她委屈在哪里?

友人对自己之前的评判也不那么自信了。她不知道同学委屈在哪里。

朋友圈更多的朋友表示不知道如何评论,有10余为教师、家长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了评论,都认为B老师做得不好、不对,大多数评论者像当事学生家长一样,觉得她不应该把事情如此扩大化——当然,他们反应了身为家长的心声,更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有几位本身也是家长的老师朋友也试图做出持平之论,指出老师问题的同时,认为当事学生也有错误、他们的家长不该骂B老师。

那当事家长该怎么办呢?就接受校方决定吗?如果接受,对孩子公平吗?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如果不接受,又怎么说服校方收回成命呢?

我非常感谢朋友们认真的回复,但是,我得说,我没有看到全面而到位的评论。

孩子受到老师、学校处罚时,有些家长盲目听信、接受,回家后还会责罚孩子,至于孩子是否委屈、是否受到公平对待,并不考虑,没有尽到保护、维护孩子的责任;

像这个事件中的家长一样,有些家长会质疑老师的做法、校方的决定,但是,诉诸权势也好,谩骂威胁也好,即便对解除孩子即时最大的压力有效,也有这样那样的后患,对孩子未必是好的示范。

只有分析清楚各方的是非曲直,让处罚和过失对等,实现公平和正义,才能令各方口服心服,也才能真正帮助到各方。

结束跟伙伴们的交谈后,我也就此事采访了我的夫君白亚仁先生。他是苏格兰裔美国人,在一所美国大学做教授。

听了我的概述,向来平和、宁静的他表现出了气愤。他的气愤一般都是他觉得公平、正义不张,弱小者受到欺凌的时候。

他难以理解B老师的一系列行为,觉得她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而学校对孩子们的处理完全不合情理。他们处理学生的理由是什么?显然不是上课讲话、传阅小说,而是创作他们认为“诋毁”本校语文老师的“黄色小说”。

他思考这件事的核心是:“那这个语文老师到底跟这个男学生谈恋爱没有啊?”

如果真有其事,学校不是应该去处理这个老师(按照美国学校的规定,老师不可以和学生谈恋爱,否则老师会受到处罚)吗?怎么会去处理写这件事的学生?

如果是虚构的、是小说,那关那位老师和同学什么事?又关学校什么事?

美国制度、思维与中国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于此可见一斑。

那些孩子

我关心的是作为事件原始主角的那几位上课讲话、传阅手抄小说的学生。

B老师在朋友圈里没有提及他们,设身处地,可以想见他们的焦虑、不安;可以想见他们感到的重重压力——来自学校的、来自家长的、来自语文老师和他们小说中老师男朋友的那位男生和他的家长,还有其他同学的议论……

相对于他们的紧张、惶恐,也许还有后悔、怨恨,B老师的朋友圈感慨不过是一声娇息。他们才是整个事件中压力最大、最受伤的人,而归根到底,这一切,只不过起始于一次简单的上课讲话、传阅小说,这个简单的事情能够演变为后来的轩然大波,完全是B老师一系列不当、错误行为(认真追究起来,有的行为甚至可能涉嫌违法了)所致。

英语老师自身的无辜感、委屈感应该是真诚的。我想她可能的确不知道她有什么错,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过,就算是不知之过,也不能免除她的职业责任,毕竟她的做法给她作为老师本来应该保护和帮助的学生带来了恐惧、伤害。

像她那样对自己的不当、错误行为缺少认识的老师,在我们的学校里并不少见。他们以为自己在教书育人,以为自己是老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是为了学生好,是帮助学生。实际未必——看客观效果,他们的行为、学校的行为在何种意义上帮到而不是伤害了学生?

正如官员有依法依规行政和执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也有依法依规执教和对待学生的需要——而后者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别说这样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过失、错误,就是毫无歧义的体罚学生之类的违法行为,很多学生和家长也不以为意,老师自以为是对学生负责、是在帮助学生,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糊涂认识,不仅不保护孩子,还助纣为虐。

语文老师和她传说中的男朋友,客观上的确有名誉的损失——不过,如果他们真要追究创作和传阅小说的那几位学生的责任,其最终认定只能是在法庭上,而不是想当然;如果以此为难那几个学生,既不明智,也无意义,无非就是口水仗,如果不克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并非不可能。

当事学生家长似乎主要是基于本能行事。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他们本能地觉得孩子的利益受到损失。可以想见,他们对老师具体行为并未追究、更未说服老师,只是生气她把事情扩大到这种导致孩子要受学校处分、停课的程度。

学校要孩子们写检讨、停学。

理由是什么?

当然不是因为上课讲话、传阅小说,而是因为所谓的创作、传阅“黄色小说”,更因为小说涉及到本校语文老师和另一位学生,也许校方认为学生们侵犯了别人隐私,甚至构成“污蔑”、“侮辱”——但这样的结论不是学校可以单方面做出的,如果将其作为惩罚学生的依据,是需要专家甚至法庭甄别、认定的。

给学生的行为定性、给以处罚,是非常严肃而重大的事情,学校的处理太过轻率,令人为孩子们担忧、愤怒,应该予以纠正。这里不赘述。

本文重点讨论B老师的行为——如果她的行为不合理、合法,学校的处理当然就失去了基础。

老师是否无辜?

回到最初的问题,B老师为什么不是无辜的?她具体错在哪里?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实实在在还违纪学生公道,解除校方的处罚动议及学生的重重压力。

从头到尾,她的一系列行为中,有的可以商榷,认真追究起来,有的甚至涉嫌违法。

第一,孩子们上课讲小话、传阅东西,B老师的处理是可以商榷的。她可以处理得更有效率、更高明。

如果他们的行为只是影响到自己,这件事情可以不用大动干戈,眼神示意一下,或者下课以后善意提醒即可;如果已经影响到了更多的人、干扰到上课,当然可以停下来提醒一下,直至建议他们去教室外面讲。

“一个人的自由止步于别人的自由开始的地方”,学生有上课不听课的自由,但无权干扰别人听课、干扰老师讲课,因为这样的行为侵犯了同学听课、老师讲课的自由和权利,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予以制止、甚至请出教室,既是老师的权利,也是老师的责任。

这个过程,应该避免情绪失控、言语失当,就事论事,避免对学生的人格侮辱。

第二,更严重的问题是,老师没收学生的东西,管它是手抄本也好、别的读物、用具也好。可以吗?

不可以。

为什么?

这是孩子的私人物品,涉及到所有权的问题。

学生对私人物品有所有权、主权。老师不是执法者,不经适当的程序,不可以随便拿学生的东西;如果强行没收,学生可以拒绝。

第三、英语老师怎么知道学生传阅的是 “黄色小说”?如果她没翻阅,就不会知道——问题是,她有权利翻阅吗?

手抄本可以视为学生的私人笔记,未经授权,老师凭什么翻阅?是否涉及到侵犯孩子们的隐私权?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第四、她不仅翻阅学生的手抄本,还认定这是一本“黄色小说”。

她凭什么这么认定?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个人标准还是公认标准?

学校对小说的定性又是采用的什么标准?

第五、B老师看了手抄本、认定是黄色小说之后,她的做法是报告学校、告诉作品中涉及的人。

她为什么这么做?客观上是出于善意吗?

作为老师,她负有引导、帮助学生的责任、义务。学生创作、传阅小说的行为并未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在老师公布小说内容之前,连对小说主人公原型的人都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他们顶多就是“伤害”到他们自己。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为学生好,哪怕主观认为这样的作品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不好,希望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如果老师秉持善意原则,是不是应该私下同孩子们沟通,哪怕更进一步,同孩子们的父母沟通,给孩子们一个反思、改正的机会。

她报告校方、公布故事人物的做法于事实上把孩子们置于一个尴尬、被动、紧张、恐惧的境地,把一件小事变成一个轩然大波。

她的做法真地是在帮助学生,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帮助学生的方式吗?

换位思考,如果她自己是学生、学生家长,她会赞同她的这种处理方式吗?她能指望她的做法不是引起怨恨,而是引来感激吗?真正出于爱和善意,惩罚有据可依,实施富于人性,惩罚者并不会真的引起被惩罚者的怨恨。

“坏事”之用

事情发生后,学校本来准备“严肃”处理几位学生,他们的家长怒骂了把事态公开化、扩大化的老师。不了解他们是否会拒绝学校对孩子们的处罚,又如何说服校方收回成命。

他们的不同做法会对孩子有当前和长远、好与坏的不同影响,甚至根本上把孩子引向不同的方向。

如果他们可以站在法律法规、摆事实讲道理的高度,那么,他们就可以为孩子提供最为有效、有力的捍卫和帮助。这需要家长自身有稳定、系统、成熟的价值观,有捍卫孩子权利,捍卫公平、正义的决心、勇气、智慧、方法。

回到家庭,在这件事情上,权威-民主型家长不会劈头盖脑把孩子骂一顿、打一顿,也不会忽视老师的做法和学校的处理对孩子心理、情感和价值认同的伤害。

而是会心平气和地了解孩子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窃窃私语,进而言之,还可以与孩子讨论他们创作、传阅的小说的定性,使用他人真实姓名创作小说的道德、法律风险,甚至探讨老师做法和校方处理的得失,交换家长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乃至帮助孩子和老师、校方形成谅解,等等。

教育不止是书本、考试,学习不只是背概念、做作业,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包括类似的“坏事”,甚至可以说,尤其是这样的“坏事”,都可以成为最好的教材,变成最好的学习,和面对真实生活问题的操练。

这个任务,指望学校、老师很困难,作为养育者的父母,任重道远。

更新:2019-03-07 05:29: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