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 “书”错了,“读”错了,读书就无用
(省去无数个关于”读书无用”的案例)
读书,为啥无用?
【“书”错了】
在学校里,书被分为两类:一类叫教科书,另一类叫课外书。我们一方面叫学生博览群书,一方面打击看课外书的孩子。于教师职业,肯定没错,因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分数。“教”高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老师”就是这样被鉴定出来的。
但是,有谁想过“提分会影响看课外书”吗?
我认为,教科书与“课外书”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被规定了标准答案,后者没有标准答案;前者被植入了灵魂,后者需要自己找灵魂;前者是老师教的,后者是自己看的;前者用考分高低评价,后者拿幸福与否评价。
有一次,我问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季,最忙的是在大学校园收废书的人。为什么?”他们说:“因为毕业的时候,都会把旧教科书卖了。”我说:“你们太聪明了!因为你们知道,那只是一些被装订过草稿纸,却被你们‘读’了几年。文凭到手了,那些东西都变成了废品。”
这些“书”,没收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弱化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异化了学生读书的概念。这些书,会让学生的智商走直线,也会让学生的人格一根筋。当然,这些书给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功名”的毕业文凭。
如果只教学生这样“读”书,一旦你当上了老师,其实你根本不用再读书。
【“读”错了】
在一些人的概念里,读书,就是上学;上学,是为了读书,读更多的书,上更多的学。于是,考试成了目的;教材,变成了试题;评价,变成了分数;学生,变成了考生。学校,变成圈养考生的场所;考生,变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
然后呢?没然后。
读书,本来与上学无关,却被异化成了上学;考试,本来是评价的手段,而被异化成了上学的目的;课程,本来只是一种工具,却被异化成了标准;教材,本来只是一种建议,却被异化成了答案。
“被刷题”,一旦被常态化,肢体和思维就麻木了。哪一天,如果不“被刷”了,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啥,可以干啥了。主体人格早已经被“刷”了,除了发呆,还能干啥?
这样“读”书,的确无用——比无用更可怕。
读人,读己,读世界,读生活,才有用。
说好的,博览群书。
(作者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昆明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