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道的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概念,因其都有特定的内涵而得以成立。但比较而言,“素质教育'一词更不容易站住脚,因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是教育的应有内涵。而“应试教育”则不然。即使不谈“素质教育”,也即没有“素质教育”这个相对概念,作为一种现象,应试教育也是存在的。换言之,即便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成立,也不影响“应试教育”这个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从其出现的先后来看,两者并非作为对立物同时出现的。“应试教育”的概念要早得多,而应试教育的现象存在的历史更久远。应试教育的突出特征是不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核心,而以应对考试为核心。以分数论英雄,一切围绕考试转。故应试教育显然背离教育的本真。
社会运转可以离开考试吗?教育可以没有考试吗?可能都不可以。只要有选拔就必然有考试,尽管形式可以多样。只要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只要积极应试能奏效,你就阻止不了应试主义的生长。故从中国的考试文化和现实基础来看,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企图通过顶层设计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即通过一纸文件或某个机制从举国的层面上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回归到真实,至少在目前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近20年来,改革虽热火朝天,但丝毫不曾动摇过应试教育的根基。在实现中国梦等等各种美好愿望日益强烈的今天,随着中高考招生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应试教育会变得更加理直气壮,学生的课业负担会随之更加沉重。单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是没有什么进步的。
“素质教育”大可不必搞,因为本就不存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绝对不能要,因其乃目中无人的教育,不仅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有可能带来亡国灭种的危险。我有一万重的担忧,但我不想说,说了也没用。既然不能没有考试,也不能没有应试,我们就只能搞“消极的”或者说是“理性的”应试教育,我称之为“人道的应试教育”。2013年4月19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高考改革需要找准逻辑原点》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人道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厦大附中建校八年来,我们也在努力地践行着这个概念或者说理念,努力使学校避免成为高考工厂或应试牢笼,努力使学校保持着它应有的美好,努力使教师依然还是学生觉得可爱的人,从而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何谓人道的应试教育?我不想也不必长篇大论。既然是人道的,起码不能硬生生地给孩子们带来痛苦和 恐惧。让孩子们乐于上学,乐于学习,免于恐惧,这应当是基本点。接下来,我只能挂一漏万地罗列一些想法。
如果学习成果不是用来选拔和淘汰,我们大人何妨扪心自问:孩子们要学那么多那么难的知识吗?如果没必要,我们何必不教得浅一点少一点呢?假如我们自己做不了这个主,我们难道不可以少搞点题海战术?或者教师自己跳进题海,精选一点题,尽可能让学生少做那些不必要做的题。对那些根本对付不了题海的学生,我们多一份宽容,放他一马,可以吗?不做无谓的纠缠可以吗?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教育不能剥夺学生的身心健康,这难道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吗?就算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姑且放在一边。单说这身体健康,现状如何?强身健体,得需要锻炼。一个可见的事实是,全中国的学生都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我们深思过没有:每晚6点到11点,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干什么?都在做那些无关素质提高只关提高所谓的竞争能力的习题。简直是一场“集体自杀”!目光稍微远大一点,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让孩子们在长身体的关键时候,多睡点觉,锻炼好身体,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能不能让“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增加一分,干掉千人”这种反人道的标语口号从学校绝迹?别一天一排名,别一天一次励志教育,不人为制造紧张乃至恐惧的气氛,为学生提供稍稍有一点诗意的生存环境,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我们鼓励孩子刻苦学习,但能否容忍他不刻苦学习?我们期待他喜爱数理化,能不能也赞赏他迷恋音体美?在几大学科学习之外,学校还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并且真心地鼓励他们广泛地参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在讨论教师的批评权和惩戒权的时候,能不能在“爱”的基础上超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低层次,寻求更高明的解决方式?师道一旦尊严到学生提到老师就做恶梦、见到老师就两股战栗的地步,教育教学就很难有效展开。师生关系呈现为以“人性美”为核心的唯美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图景,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应试教育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我以为首要的是“为了考试”的课堂普遍存在。即露骨地为了考试而教学,形成了严重的教学对考试的口径,竟至于课堂因考试而存在。考试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应试能力也很重要。但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之一,远非目的。也即考不好是有问题的,而考得好不等于学得好。如果只对考负责,不仅考不好,而且学不好。同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课堂要养成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致学生怕读书的课堂是最坏的课堂,“为了考试”的课堂就是这类课堂。让“为了考试”的课堂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学校是师生云集的集体,故离不开道德的规范和纪律的约束。但学校既非军营亦非监狱。任何为了提高应试教育效率而采取的军事化和监狱化的管理手段都是不合适的教育手段。不将学校办成军队和监狱,将学校办成学校应有的样子,这就是我说的人道。 ……
我不想一一列举下去。其实,心中时刻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尊严的人,即便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而无力自拔,也总能找到“人道”的办法。
真实的教育一定是“人道”的。什么是真实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最精炼的概括。立什么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树什么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拿“立德树人”四字衡量当下的教育、校园、课堂及至教材、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少有这四个字的精神。大家都在努力做着自己不愿做且无实质意义的事。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教育再回归到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显然不可能。快节奏和无处不在的竞争,强化了教育的工具性。比较、甄别、筛选以及知识本位,使得“真实的教育”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身处其中作为者何?独善其身已然不能,遑论兼济天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所以,我们才会说,实施人道的应试教育,在遵循普遍价值观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教育对人的起码尊重。在“安静的校园”中,我们追求“稍稍有一点诗意的生存”和利他行为的审美化,笃信“挚爱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生活在学生中”、“师生关系学是教师的必修课”,“关注学生的现实快乐”,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勉励学生“做幸福的平凡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在“安静的课堂”上,我们尊重教师的智慧和教学主导权,尊重常识,追求“教有序,学轻松”的和谐课堂,懂得“爱是恒久的忍耐”,“声讨‘为了考试’的课堂”,反对“高效课堂”的提法,在尊重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这样的校园和课堂里,我们师生携手共进,求得心灵的净化。我们是时代的一分子,但我们是有独立思考和精神的“我们”。
我们无法逃避应试教育,但我们可以实施人道的应试教育,在遵循普遍价值观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教育对人的起码尊重。
高考改革需要找准逻辑原点(2013.04.19《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4/19/content_92951.htm
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吗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268046012.html
要给“学困生”找出路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ec7b7b60102wf1g.html?vt=4
爱是恒久的忍耐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157356302.html
声讨“为了考试”的课堂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16458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