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家庭的“手机争夺战”愈演愈烈,靠“砸手机”来管是教育,还是暴力?
编者按
前段时间,绵阳一高中有学生在网上发视频爆料称,班主任两学期砸了班里学生22部手机,对此,涉事的四川绵阳市安州中学表示班主任的做法欠妥,而被班主任砸掉的4位学生的家长却纷纷表示“砸得好”。
如今进入寒假,“手机争夺战”已从校园转向家庭,而对于“砸手机”行为,你怎么看?老师、家长到底该如何防治孩子沉迷手机?
一、靠“砸手机”真的“砸得好”吗?
(配图:学生交给老师保管的18部手机)
涉事的绵阳安州中学表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班主任的做法有些不妥,目前学校已召集所有班主任开会,将研究一个更好管理学生带手机的方式方法。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班主任砸手机的行为,学生家长都觉得“砸得好”。他们均称,自己很难管住孩子玩手机,同意老师砸,“断了孩子的念想”。
手机是学生的私有财产,班主任这么做的确不妥,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家长为何还支持?
据安州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作为一所区县中学,留守学生较多,住校的也多。这些留守学生的家长,有的事实上是隔代老人,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有的是父母中的一方,另一方在外打工……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都有力有不逮之处。
这些家长把对孩子的管教,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把责任压在了学校和老师身上,而重任在肩、压力山大之下,也难免有老师不耐烦,甚至情绪失控。
去年10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曾予聚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相较于非留守少年中有8.8%的人“每天玩4—5小时”,留守少年的这个比例达到了18.8%,超出一倍还多;还有一些留守少年“每天玩6小时以上”,像在专职上班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玩游戏。
二、症状校园里,病根校园外
财物被损毁家长还要叫好,冒着被批评处分的风险老师也要去砸,这些行为都是病态,其症状出现在校园里,病根却是在校园外。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孩子严防死守,有些家长则放任不管,实际上都源于家长对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的能力缺失。
孩子沉迷于玩手机,说到底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
1. 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和社交需求
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家长的“不在场”,是一个缺乏管教和关爱的环境。而手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用虚拟世界的愉悦填补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陪伴和关爱。
2. 提供了现实世界所没有的乐趣和精神满足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的大火,成为了孩子之间新型的社交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的游戏场地,也从原来一起去的球场,转移到了在网络游戏中的战场。
3. 缺乏比玩电子产品更天然、有益、健康的学习和放松方式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孩子们的休闲方式多是看书、户外运动、下棋等益智游戏,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还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而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娱乐方式也逐渐转变成了窝在家里,捧着手机、平板一刻都不放下,随之而来的是孩子沉迷手机的各种问题。
三、“砸手机”折射教育管理能力的不足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这说明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正走向“严管”,但“严管”并不等于粗暴式的教育,更不能用砸手机来实现。以简单粗暴、极端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只会对学生起到负面示范作用,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中国教育报在《砸手机,折射教育管理能力不足》的文章中称:“不管在学校还是家庭,砸手机都不是一种教育力量,更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
儿童保护和儿童工作独立专业顾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专家暨项目官员),在国内从事社会发展和公益慈善类项目工作21年的杨海宇认为:
学生们在上课、就寝时玩手机,这是肯定不行的,不仅影响学习,也影响健康发展。但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一味禁止,甚至用粗暴方式禁止学生用手机,无助于消除孩子对于信息世界的渴求与接触的。更重要的是,避免孩子成为手机的俘虏。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需要和老师、家长一起商讨如何更好使用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所控制。
四、如何打赢这场“手机争夺战”?
手机争夺战说到底是眼球争夺战,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有趣、有爱的家庭生活,把他们的目光和心思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