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才能不伤人!
教育自古就和养成联系在一起,父母将稚气未脱的孩子送到学校,让他学知识明道理,从而成长为更好的个体。教育从来都是育人的,何时成为伤人的呢?
显性角度
传统封建专制意识的余毒对教育的戕害仍未彻底根除
“棒拳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一直占据着国人的教育思维底层,其透出的原本就是传统教育上对下的封建专制意识,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何况棍棒?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师生关系中本应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就这样简单地以拳脚相加代替了。
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古训是不是科学,也不论它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只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棒拳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
再说所谓的成人,标准也不是认认真真上学,严格按要求写作业,考上重点学校、理想的大学那么简单,也不是所谓的“事业有成”那么狭隘。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成人”的含义的话,“成”除了“成年”,至少也应有“成熟”的意思,从这个意思来理解的话,所谓“成人”指的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心智成熟指的不只是生理和心理,还指向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长期处于打骂教育下的孩子不仅会形成表里不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不良的人格品质,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和报复心理,一旦机会成熟,这些不良品质和倾向就会爆发出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隐性角度
学校组织和评价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森《学校会伤人》中的说法,学校伤人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创造力之伤:“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心头大患。创造力之伤的主要原因,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孩子。谁没按标准行事谁就成了成人眼中的“坏孩子”。
顺从之伤:当我们的孩子走进教室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就是遵守纪律,听从,老师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当我们遇到学生跟老师发生冲突时,我们总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从来不去考虑这个学生跟老师的冲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反正你是学生,错的肯定是你,面对老师你只有服从、顺从。
反叛之伤: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态度上。因为这些孩子总会时不时地弄出一些出格的言辞和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们很另类,甚至很讨厌。于是我们总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麻木之伤:我们很少从自身角度去反思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其实,孩子对教师有一个“匹配”效应,孩子对我们语言的敏感性,对我们问题的敏捷性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了通过反复的训练、反复的考试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孩子们就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中渐渐麻木了。
低估之伤:低估之伤,其实就是贴标签,给孩子定型。这个孩子是问题孩子,这个孩子是“差生”,尤其在小学里,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给他贴一个多动症的标签,个别老师有时还会用“白痴”“笨蛋”之类的言辞评价某些孩子。
平庸之伤:在任何一个班级里,“平庸”的中等生永远是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般不会受到关注,我们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也相应不足。班主任找学生谈心,总是那些“好学生”和“差学生”,那些所谓的中间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找去。他们多数“数着时间过日子”,只做上课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事情,因为他们对课堂讨论和作业根本不投入。
完美主义之伤:我们总是要所有的孩子向班上那几个“最好”的孩子看齐,而我们又经常会跟那些好孩子讲,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我们总想每个学生都优秀,每个优秀学生每个方面都优秀,而很少去想一个人想要每个方面都优秀是不可能的。
从教育“伤人”显性的、隐性的原因来看,我们在乎的是“为了孩子好”,甚至于当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孩子进行变相体罚以后,班主任教育孩子时都是这么说的:老师打你是不对的,骂你也是不对的,但是你想想他都是为了你好。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背后,我们的行为就不能容忍孩子在认知上、情感上或者身份上的自我认同。普遍的问题是,我们的管理要求和举措从来没有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下面就谈谈教育者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伤人、少伤人的策略。
1
在中国教育界,谈及爱与教育的关系,最经典的话语恐怕就是那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
这爱和情感是包容的、慈悲的、博大的,同时,又是相当理智的,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更好。
2
契约,就是共同商量,这个商量的核心就是价值认同,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要正视差异。五十几个孩子是五十几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我们要承认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达成共识。
第一,从小事入手,大家商量有哪些可以做得到的小事情。
第二,分段实施,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层次上,再进行细化。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在他《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中就谈学生教育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和年龄实际相切合的要求,比如小学第一个阶段:不撒谎;肯替团体做事情;肯帮助他人;喜欢同学和弟妹;每天看见先生和同学要行礼……
第三,个性化要求,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要求。
第四,遵循一些准则,比如:“间接暗示” “努力的指导”等等。
3
多一些尺度,就是不要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怪才,对于他们,强行的说教是没有用的。
我们就要以不同的尺度去考虑,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让他尽可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发展和提升。让他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来,给他某种收获的喜悦。
4
教育,能否有选择地“视而不见”?谚语云:“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老师如果时时处处事事精明,一丝不苟,该是多么可怕!
教育的智慧就在于“点化”,巧妙地点化和粗暴地说教,看似差之毫厘,而效果却谬以千里。将自己摆在高高至上的位置上,颐指气使,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个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难道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雅斯贝尔斯说过:“针对不良倾向、嬉闹和涣散所制定的工作纪律是必需的,纪律能控制滥用自由的任性。”但我们如果过于迷信纪律,以及建立在纪律之上的“标准”和“权威”,长此以往,就会机械甚至僵化。
我们的教育是意图让学生少走弯路,殊不知,弯路也是一种历练,有些弯路,是非走不可的。人们从不假思索中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说,孩子们身上许许多多的毛病,都有其根源,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这个角度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要指望立竿见影。
5
文化就是要以“文”来“化”人,班级文化就是说整个班级能够形成一种精神的磁场,带有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个性的文化的栖息地。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
我当校长时,学校有一位朱建老师,在经营“班级文化”上很有自己的思想。他所带的班班名叫“将行天下”,其释义为:将行天下——我们将要行走天下;将行天下——我们要以“将军”的姿态行走天下……
我想,当我们的教育能够时时刻刻致力于这样细小的改善的时候,我们的道德也就在其中。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就有可能通过我们的坚持和努力无愧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