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国高考的价值冲突

作者:罗崇敏 来源:共生主义 点击:2334


 我国高考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改革总是达不到社会期望的目标?我们认为,是因为高考制度的设计的价值冲突导致的结果。国家把高考作为社会治理的手段,社会把高考作为评价教育的标准。也就是国家把高考作为控制社会和进行社会阶层分流的手段,通过高考手段控制学校,控制老师,控制学生,控制家长,使整个教育活动在高考指挥棒下有序进行。各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书都是教育部审核批准的,也就是教育部发给的学生的,不是高校发的。

社会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目标。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家长、老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就必然带来高考的国家手段价值和社会目标价值的冲突。这样的价值冲突带来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权力冲突。中央在中学教学内容、统一高考、招生计划、录取标准、大学专业设置等方面集中权力,地方和大学又在争取这些权力。这样的价值冲突带来教育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权力冲突。各部门都利用高考加分政策获得权力,如计生委要求的独生子女加分,政法部门要求的见义勇为加分,体育部门要求的体育尖子加分,民委部门要求的少数民族的子女加分等。这样的价值冲突带来社会、企业和家庭学校的利益冲突。学校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家庭和培训机构不但要求增加学习负担,开展大量的补课、培训,还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特别是学校和教育被房地产商、书商、教商(社会培训机构)绑架了。

由于价值冲突,高考体制既不公平也不科学。在北京100多考生可以有一名上北大、清华,在有的省五千七千考生才有一名上北大、清华,学生十多年的学习靠一两次考试就评价了,一两份试卷评价上千万考生,适应这样的考试把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孩子享受不到。把复杂的教育过程用一个分数作终结评价。这样的高考体制设计,对中央集权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教育的贫困式公平有一定意义。但这样的高考体制本末倒置,也就是把手段作为目标的高考体制,最终只会导致教育主体价值流失,民族创造力消失,影响教育公平,引发社会矛盾,滋生教育腐败。凡是高考状元一个也没有成为本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高考制度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呼声最高、最关注的教育改革,也是教育改革无法攻破的一个堡垒。

我国高考改革新方案已颁布,并在上海和浙江先行先试,要求各省市制定高考改革时间表。我们要理性的、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来认识和实施这个方案。尽管这个方案没有按法律民主决策程序来制定,大有领导拍脑袋决策而仓促上阵之嫌疑,违背高中三年学业水平考试和评价的常识。但改革总比不改革好,这一次的改革为未来高考改革奠定了一个基础。有意义的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行高中学业水平14科的考试;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国家统考三科,统考语文、数学、英语,其他的放在地方统考;实行全国统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评价和录取学生,取消一本录取线;除少数民族子女加分以外,其他的加分政策全部取消,有利于推进高考公平。在实施改革方案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也许会出现抽象是肯定的,具象是否定的现象,就是说方案说的很好,但行动却违背方案,走向相反的方向。方案没有提招考分离,将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实施等方面反而倒退了。高考方案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就是高考改革方案没有使高考回归评价手段的本位,还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比如,全国高考的三科成绩是刚性的,一分就是一分,当然会占很高的总分比重;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是柔性的,它要折算成一定比例的高考分值;综合评价是软性的,无法量化,最后可能与高考录取没有关系。最终还是以一个总的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和录取学生。高考改革方案并没有使学、考、招分离,这就使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还是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标准,还是由官方组织考试制定标准,还是由大学根据录取标准提取学生档案,经教育部审查,发放录取通知书。高考方案在依法考试和按规则高校自主招生学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要注意不要因为实施高考方案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正因为这样,一方面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结合实际,创造性的落实改革方案,另一方面都不要过度解读和看待高考改革,更不要恐慌。学校要沉着应对,坚守教育本真,以不变应万变。不要妄想高考改革能救孩子,救学生。家庭和学校都要有自救心态。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考试成绩只能证明一个孩子的某方面的素质,而不是素质的全部。坚信教育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正常的人、普通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坚定不移的去培养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大爱情怀、创造能力、社会责任和幸福生活的人。


怎样应对这次高考改革?这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庭,校长、家长、老师、学生都十分关切,但我认为,可以关注但不要太关切,更不要恐慌,但也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学生和家庭的教育利益。

教育部门,特别是省市教育厅(委)应做五件事:一是尽量争取教育部给本地区更多的高校招生计划指标,让学生有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二是争取更多的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招到需要的学生,促进高校的发展;三是积极制定本地区的改革方案,争取教育部给本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认真权衡使用全国卷和省市卷的利弊,准确把握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难易度;四是坚守透明、公正、安全的高考招生规则,确保高考公平落实在每一个考生上;五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素质评价的监控机制,确保学生的学业和实践活动的真实和诚信。

学校做七件事: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开全开好14门课程;二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要把学业水平考试完全等同于高考,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三是抓住高考改革机会,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课堂教学价值率;四是培养学生的广泛的知识兴趣,使学生爱课程,爱知识,爱学习,增强学习的活力;五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分;六是真实、客观、公正的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七是指导好学生的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及志愿填报。

家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不要给孩子增加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不要盲目的要求孩子高考补习;二要提高家长和老师的沟通能力,形成培养孩子的合力;三要创造条件给孩子多参与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自能和自尊。

对未来高考改革的期盼。中国高考改革还走在路上,离目标甚远。古代高考是科举制,是选官的手段;近代高考是学欧美,学招考分离,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要素;现代高考学苏联,把高考作为集权统治进行社会治理的一个手段。所谓人才应该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所以人人可以成才,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都是人,一般来所都不是人才,所以,不要把高考当做选拔人才的手段,而是评价和选择学生的手段。未来高考改革的目标和走势应该是学、考、招依法分离,高中学校管学,高中毕业后,学生上什么学校由学生去选择,与学校无关。大学依法招生,学生录取的权力在大学。根据学生高中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国家和省市统一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评价和录取学生;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考试和录取,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分流机制,满足社会人才结构的需求。国家制定考试招生法,地方和学校制定考试招生规则,国家和地方的统考由社会考试机构组织,而不是由政府组织。切实加强考试招生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诚信,消除招生考试的腐败。

总之,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回归教育评价的手段本位,消除国家的高考手段本位和社会的高考目标本位的价值冲突,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考试和录取的民主性、独立性、科学性和法治性。


(编辑  詹大年)


更新:2018-06-08 05:04:3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