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罪魁祸首就是这个!
现代社会,包含正规学校在内,各种教育机构、教育培训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慢慢都有这样一个趋向,就是倡导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或者朝着这个方向转型,美其名曰紧跟时代市场化潮流、商业化运作。
这到底是跟上了时代,还是扰乱了教育? 我们主张:企业必须教育化,教育一定不能企业化。
教育为什么不能企业化?这要从《易经》讲起。如果有人提出这和《易经》有什么关系的质疑,我们会平心静气地反问: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和《易经》扯不上关系,那么,世人何以敢说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呢?
假如还要更进一步要求在《易经》的经文中,提出相关的文字,来证明确实与《易经》有关,那么,我们就这样来回应:纵然《易经》的经文当中,并未出现阴阳两字,但是又有谁会否认,《易经》所说的,就是阴阳的变化呢?因为《易传》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早就已经成为《易经》思想的不易法门。
◇教育不能企业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蒙卦、师卦、贲卦和晋卦的启示。 蒙卦提出“物生必蒙”,必须透过学习、再学习的原则;而启蒙的目的,应该是促使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效法自然,进而善用自然。
师卦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我们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老师来传道、授业、解惑,不但不误人子弟,而且还要用心导正每个人,以期共同走上正道。 贲卦提出文明以止,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必须重视其逻辑性,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晋卦为明出地上,象征君子以自昭明德,告诉我们教育的功效,必须化民成俗,使明德遍照大地。 然而,企业的意义在于追求合理的利润,这一点和以上有关教育的提示,显然相去甚远。 ◇如果教育企业化,势必造成师生商品化的祸害。
名师将成为各校争相邀聘的对象,并被拿来作为招生的诱饵,使得“名师”和“明师”之间,逐渐拉开距离。明师难求,而名师却过度炒作。
虽然名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会纰漏百出而败下阵来,但却居于企业化追求利润的原则,过度包装,影响力巨大。名气大到可以无所不可乱出意见,那就更加可怕!往往一两个不当的措施,可能是出于无心,却也是误人子弟,造成十分严重的恶果。
◇教育企业化最大的破坏力,出现在师生关系被扭曲。
把学生当顾客且教材市场化的结果,造成学校有如百货公司,而教师不过是众多专柜中的销售人员。这种基于顾客至上,而又采取市场导向的做法,不难想象教育企业化所造成的种种乱象。
尤以甚者,便是校长、教师争相讨好学生。由于背后有家长的资财作为支撑,学生变得愈来愈强势。再者,教师倘若以收入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岂非师道荡然无存?而学生不像学生,也终将误了自己!
现代经济挂帅,一切都向金钱看,以收入的多寡,来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学生认为交了钱,老师能把我怎么样,而教师也极力找机会赚外快,各方争取补助,来增强学生选择名师的吸引力。蒙卦所说“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被解读为“迎合学生的需要,教师不能主导”。
凡此种种,弄得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实在是大错特错。
更糟糕的是,现在大多数教材都从外国输入,老师上课自然也尽量拿西方的故事来举例,反正大家都不很清楚,比较容易过关。若是提起自家人的老故事,每每见仁见智,彼此的落差又很大,何苦自找麻烦,不如用莎士比亚代替孔子、林肯代替孙中山,师生都比较轻松,也更加容易沟通,反正说的都不是自家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没人在乎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照理说,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知道怎么办,但是现在的教育常常弄得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才是我们要小心的。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非一日而成,导正起来非常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倡导有志之士都要担负起正本清源的责任,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断,不可以在我们手中断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