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今年春节期间,各种版本的返乡日记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及乡村教育的关注,乡村凋敝、乡村教育式微的言论一时甚嚣尘上。然而,身处乡村的教师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两会”来了,希望代表委员也好,社会各界也罢,多听听一线教师最真实的声音,然后能够为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1周卫军:人心为什么散了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有人骄傲地说:“农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可今年春节期间,我却听到许多老乡说:“学校那楼是漂亮,可在里面上学的娃娃太少。”为改变乡村教育日益凋敝的现状,政府加大投入,建教学楼,建食堂,硬化地面,改善办学条件,一切都是为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可是,这种办学的“投钱模式”似乎并不被教师、家长、学生买账,新建好的乡村学校不仅难以恢复生机,反而越发凋敝,以致形成了投钱越多教育资源浪费越大的怪圈。
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人心散了”。
首先是家长的心散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家长因为外出务工的原因,亲身感受到了不同工种的工作量、收入的差异,感受到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城乡之间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的差别,加上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愧疚之情,他们盲目地认为将老人、孩子送到城镇,是对他们的孝顺、补偿,于是,“逃离农村”一时风靡。
其次是孩子的心散了。孩子也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学会了攀比,学会了享受,学会了提要求……看着越来越多的同伴去了城镇,他们的心也会不平衡。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为了不委屈孩子,更多的家长还是选择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
再次是教师的心散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大部分见过外面世界、家庭条件也不错、尚有事业雄心的年轻教师来说,白天鸡犬相闻、晚上黑灯瞎火的乡村学校,又怎能留得下那颗驿动的心?
或许,领导的心也散了。因为校园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学生的多少反而显得无关轻重,导致更多的领导更愿意去争项目、搞建设,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寻找改变乡村教育凋敝现状的办法,不愿意在留住师资、留住生源、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追根溯源各类人心散了的根本原因,却又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极端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不对等造成的。家长不缺把孩子送往城镇上学的钱,年轻教师也不在乎乡村补贴,他们向往的是城镇那些更多更好的成长、成功机遇。再加上农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和稚嫩的孩童,尊师重教氛围淡薄,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对比城镇的灯红酒绿完全是天壤之别,农村实在不是令人向往的乐土。
所以,要改变“钱投了不少,却总是不被叫好”的乡村教育现状,关键还要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加大乡村学校硬件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同时,还应强调年轻教师的奉献精神和理想信念追求,并围绕学校建设乡村文化、娱乐中心,通过文化活动将村民、教师和孩子的心聚拢起来,互相沟通、理解、融合,营造出村民和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其乐融融的“生存沃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乡村教育走出困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中心学校)
作为一个有着27年教龄、16年农村小学校长任职经历,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育的亲历者,面对乡村教育现状,我有话要说。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软硬件投入不可谓不大,教学楼、围墙、厕所、实验室、体音美器材、教学仪器、图书等一应俱全,按说乡村学校应该欣欣向荣、生气勃勃,教育质量应该有质的提升。可现实是,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甚至出现政府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就连教师也不满意的奇怪现象。原因究竟在哪?又该怎样改变?
教育投入,人是关键。我曾做过了解,乡村学校花巨资投入的各种教学设施和器材的闲置率非常高,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甚至连专业的体音美教师都没有。试想,一个体音美课程都开不起来的学校,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还搞什么课程整合?办好乡村教育,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对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和成长的关注,没有一个高素质、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怎么办好教育?因此,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行城乡教师工资倒挂,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真正让优秀的教师能下得来、留得住,才是解决乡村教育长期落后的不二选择。
强化校长责任制,简政放权。如果校长对学校的人、财、物甚至办学方向都不能做主,没有一点办学自主权,怎么会把自己看成学校的主人,从而办好教育?因此,强化校长责任制,实行工资待遇“岗薪制”,简政放权,给学校相对独立的办学空间,显得至关重要。真诚呼吁有关职能部门不要闭门造车,不要再制定“卡”住学校脖子的政策,而是多听听基层校长和教师的意见,真正以完善合理的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便利和保驾护航。
加强家校沟通,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目前,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奶奶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又溺爱孩子,连开一次家长会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与学校合力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很差,只要一提起爸爸妈妈,都撇着小嘴掉眼泪。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各项素质发展令人担忧。因此,建议给乡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有娱乐、玩耍的场所,设立专人陪伴,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和心理疏导。
人事制度僵化,教师缺乏合理流动。不可否认,目前乡村教师的从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人事制度过于僵化,缺乏合理的流动机制,造成乡村教师进得来、出不去的局面。试问,如果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没有挪过窝,怎么会不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恰恰是最不能产生倦怠的职业,因为那会耽误一个个孩子的未来。因此,建立灵活的人事制度和教师退出机制迫在眉睫,只有让优秀教师真正在乡村扎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小学)
最近,一篇题为《北大才子:真实的中国农村是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文中指出目前乡村存在礼俗崩塌、拜金暴戾之气盛行、教育凋敝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越走越极端,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惜将学生的潜能压榨干净。
乡村与乡村教育的凋敝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有一个关键原因不容忽视,落后的乡村教育撅断了乡村文化延续的根脉。
乡村文化首先是乡村居民的生活文化,包括待人接物、婚丧节庆礼仪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次是乡村居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如春节村民自发组织的社火、社戏,还有读书、娱乐、体育活动等。
以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为例,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村,几十年耳闻目睹的是乡村文化的持续衰落。从生活文化讲,礼俗礼仪慢慢失传,新生代越来越不具备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甚至不少家庭的孩子连站起来迎送客人的礼貌都没有了。从艺术生活讲,我小时候非常热闹的社火、社戏现在几近绝迹,过去稍识点字的大人、孩子争相借书读的现象也很少见到了。
乡村文化为什么持续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与乡村文化格格不入的乡村教育。一方面,一些维系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重要礼俗礼仪,在学校教育中被贴上“落后”“愚昧”“迷信”的标签而遭到批判;另一方面,乡村教育事实上只是鼓励农家子弟通过发奋读书跳出农门,从而逃离乡村。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尤其致命。首先,如果学校教育以“考大学”为唯一和最终目标,乡村文化注定进入不了学校教育的视野。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高度的默契,对孩子所关注的只有考试成绩,因此会造成如下现象:一是不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并且常常以“考不上大学就和父母一样务农”来“恐吓”孩子;二是不注意待人接物礼仪的教育;三是不准孩子参与村社文化艺术活动,甚至做观众都不允许(社火、社戏因此式微)。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管“考大学”的目标最终能不能实现,孩子身上都将得不到乡村文化基因的“遗传”。
乡村的凋敝,原因之一是乡村文化的凋敝。而乡村文化的凋敝,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乡村教育撅断了乡村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不兴,“建设新农村”便很难真正实现。要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政府对乡村文化的投入,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的格局,让乡村教育反哺乡村文化,这样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每次春节回乡下老家,我总会特别关注现在的孩子们在干什么。我发现,村子里、街道上很少看到孩子的身影,他们更喜欢蹲在电视、电脑前,或者三两相聚、打闹嬉戏,甚至打牌吸烟,将大量的时间挥霍掉。
山野上再难看到跟随父母一起劳作的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既是因为家长的溺爱,更是因为孩子对劳动的抵触。劳动与网络、电视上的那些娱乐活动相比,实在是件苦差事,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对土地的热爱。
我们这代人多多少少都有美好的乡土记忆。晨起劳作,跟在父母身后,有模有样地翻地、浇水、锄草;夜里借着月光捡拾地瓜干;为了喝口水,翻山越岭找山泉;上树摘果子,毫不恐高;下河摸蟹,勇往直前;最有价值的是拉起一帮子人满山“练武”比高下。
现在的树木更为葱郁,山坡更为美丽,却不再吸引孩子们。每逢到村里沿着山路走一走,我总感慨时代不同了,心里有种淡淡的伤感。
大自然是一所美好的学校。沉浸在其中的孩子,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喝到山泉,尝到野果,各种感官都很灵敏,对新鲜事物也能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好奇。许多成年人之所以感觉时间走得越来越快,一年一年过得如喝白开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思维固化了,感觉迟钝了,无法像孩子一样去接受新事物。
融入大自然的孩子,个性更为舒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孩子要面对各种安全隐患;在大自然中,孩子会借助各种地形、景物形成一个个情境,尽情玩耍。游戏的过程,也是创造、体验的过程。勇敢、分享、担当、义气……这些课本中很少讲到的内容,孩子们完全可以在游戏中体会到。大自然不仅能赋予孩子坚强的意志、友善的品格、淳朴的情怀,还有梦想。
我儿时的玩伴,今天已经成为经理、主任、老板……他们每次回家就往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去,颇有几分荣归故里、旧地重游的得意。我们热爱乡土,把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紧紧相连,愿意在变老时,在阳光里咀嚼逝去的岁月。
远离大自然的教育是空洞和乏味的。在科技改变生活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来看看身边的资源,静下来感受生活的馈赠,静下来体会自然的美好?科技让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大,而自然才会让我们越活越真。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