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改革力度最大的学校究竟什么样?

作者:bx 来源:当代教育家 点击:2130

       综合整理自《当代教育家》杂志、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人民画报等


      教育一直处在变革之中,深度改革的学校究竟什么样?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小编带你走一遭,领略一下深度好育改革的风景。


 

1、美国-ALTSCHOOL:解决问题,更要发现问题


去ALTSCHOOL连锁小学任何一所参观,也许你都会感到失望,它没有让你仰视的大门、华丽的校舍,只是就地改造旧金山当地不大的民居。




例如,靠近旧金山FORT MASON的那所,教室空间狭长,没什么书桌,只有最简单的书柜,以及满墙的便利贴。




甚至,你第一眼看到ALTSCHOOL,也许会把它错当成一家创业公司,大整块的玻璃墙、自然采光、数不清的苹果电脑。兴许你还能看见一群12、13岁的孩子在会议室里做瑜伽。


这所学校是前Google+创始人Max Ventilla在做的一个个性化的教育机构,近期完成了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




ALTSCHOOL想要重新定义教育,组建一个学习型社区,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辅导。所以,Vertilla把学校称为“蒙特梭利2.0”。


大家都知道蒙特梭利的学前教育是混龄的,3-6岁的孩子在一个班级上课。而在ALTSCHOOL,即使中小学也是混龄的(学前班到1年级、2年级到5年级、6年级到8年级)。


就像小豆豆读的巴学园一样,同一个班里不同学生上的课程不同。譬如:一个擅长数学的3年级孩子可能在上着5年级孩子该学的数学课,而阅读课仍然与他同龄的孩子同步。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弱项),但也有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强项),他们也许羞于向老师提问,但很乐于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再譬如,即使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训练,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要求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同的。譬如,对于阅读水平已经很高的学生,老师会要求他将文章改编成剧本,或做改写。而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尚需帮助的学生,也许只是回答几道互动问题。


在这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被否定,学生被鼓励,不单单做一个问题解决者,更是一个问题发现者(not just be a problem solver, but a problem seeker.)




在这里,小小孩用平板电脑,而大一点的孩子用手提电脑,他们通过电子产品来完成定制的课程、项目和活动。老师每天会将当日的任务发送到学生的PLAYLIST,活动也许包括在khan academy的网站上做20分钟数学,或者与同学合作创造细胞的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文档或照片,老师及时追踪、并评估学生的学习。这样,老师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功课,于是离因材施教又进了一步。



在这里,孩子每周都要外出考察一次,实地探访博物馆或参加科学研讨会,接触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除此以外,比起传统的学校,老师还被赋予了更多创造的空间。在为开学做准备时,老师没有为教学购买家具,而是保持了教室空白的状态。他们的期望是学生能参与到教室设计中的一部分。开学后,老师请专家教他们“设计思维”,也会带他们去校外参观,去寻找教室设计的灵感。在ALTSCHOOL的老师看来,“没有学生的想法和参与,你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布置出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学习环境的。”




在ALTSCHOOL正式开学之前,老师会和学生聊天,以期勾画这这个孩子详细的学习者档案。此外,老师会把一些数学、语言问题给学生,但他们做得对错并不重要,重点是老师需要更了解学生本身的性格癖好。


“我更关心,在这些数学问题中他们选择了哪些去做?为什么?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


“我问他们,如果你们能随便设计学校,那你们想要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奇思妙想能让教育者看到他们的偏好,以及有趣的想象力。”


由此,学生档案里,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强项和弱点、个性偏好等等。这些档案成为ALTSCHOOL为学生制作个性化学习计划的依据。依靠软件的帮助,老师会根据学生现状来制定全年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最终细化为每周都会更新的游戏清单(playlist),学生每天在这些清单上挑选不同的项目学习。当这些清单完成,意味这他们掌握了一项项的学习目标。


也许Max Ventilla颠覆教育的最初动力来自他自己的孩子,但现在却更坚信用技术手段帮助孩子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这才是属于未来的教育方式~




2、美国-Tinkering School:东敲西打学校 


Gever Tulley 原来是位软件工程师,有一次公司圣诞聚会时,他和同事聊起了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森林和沙滩,和哥哥们的各种探险经历。然后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被过度保护,父母给孩子划定的安全区域日渐缩小,但这也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


束缚的结果是,他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一名“创造者”。


于是,他发起创办了一所学校——东敲西打学校(Tinkering School),这里没有课程,没有考试,只有工具——木头、钉子、绳子、轮子,和木匠所需的各种电动工具。他相信给孩子工具,材料和一定的指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意会让你大开眼界。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自己动手打造一搜木船,所有的孩子都能挤上去。


想过用一个超大的帆来拉火车吗?




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完成了。




拥有一座树屋是很多人的梦想。




每个男孩都会幻想自己骑摩托车的模样,但哪有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这辆拉风。




Tinkering School 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 Make, Tinker),因为Gever Tulley 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始只是在图纸上




但最终纸上的蓝图,会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譬如说,这个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所以,他非常愿意把这些看似危险的工具交给孩子的手上(8岁以上)。




这些不再是小时候父母从玩具反斗城扛回来的Bob the Builder玩具了。




都是真家伙,用的也都是真材实料。




学校的孩子与其说是在建设,不如说是在探索和实验,他们沟通、合作,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Gever Tulley说,他一直以“逃离速度”(Escape Velocity)来评价一个项目,即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是否容易分心,以及建造好之后孩子是否就把它抛在一边,还是愿意继续探索、玩耍和修正。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延长孩子的探索兴趣。


就像孩子搭好LEGO,能自己编故事玩上好半天。Tinkering 的项目也具有这个特点。譬如,这个孩子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有什么比按着自己的兴趣,亲自设计和搭建一座 playground 更让人兴奋的呢?




如果你觉得这些还不过瘾,看这个短视频(4分钟),亮点在最后。原来这个也可以动手建造出来~



这其实不是Gever Tulley第一次登上TED舞台,在2007年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个“你应该让你孩子做的5件危险的事”的演讲(点击蓝字可看: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做这五件危险的事情?)。只有接触危险的事情,孩子才可以积攒到宝贵的经验——克服恐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承担后果,继而担负责任。



3、芬兰-Me & My City项目:沉浸式体验学习


“最短的上课时间、最少的考试和最平等的教学”是外界对芬兰教育的评价。


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09年设计创立的Me & My City项目,因其创新的理念,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2014年,获得”欧洲企业推广奖“和“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奖”。一句话,Me and my city项目是将小学教学大纲和体验式教学创新性的融合。




ME & MY CITY的创立愿景,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创业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有了创业的能力,这些年轻人未来能更好地去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面向芬兰所有小学六年级学生(12-13岁),帮助他们学习有关创业、经济和社会的“沉浸式体验学习”。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模拟的社会中去。




上海有一个“星期八小镇”,那是一个让小娃娃们体验不同职业的商业项目。那么“Me and My City”就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更真实地让十几岁的少年们学习他们在社区中的角色,以及了解社会是怎么运转的教育项目。


 “我的城市”是一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模拟性微型城镇,由活动隔板搭建而成,包含15-2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70个职位。




进入“我的城市”之前,70名小学生先在自己的学校接受理论课。授课老师需要事先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再由他们给学生上十节理论课,话题涵盖社会、经济、商业、创业等领域,比如:“为什么要交税?”“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职业领取不同的薪水?”。




课堂学习后,学生们就可以进入MYCITY,进行模拟体验式学习,尝试将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进入MYCITY,小学生们穿上工作服,就变成了成年人了。他们上网搜索职位、写简历、申请工作、面试,然后上班工作,领取薪水,付税、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确保个人收支的平衡。




例如,选定职业后,小市民们可能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位,设计一项服务或产品,并设法申请获取政府或投资机构的启动资金,然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出售自己的服务或产品;拿到盈利或工资之后,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入别人的产品,继续拓展业务,或转而做其他的投资。




MYCITY有一套自己的银行和金融系统,因此,所有成员的开销、流通产品的购买价格、销售状况、工资水平等各项数据都会由IT团队在后台进行实时更新。在项目之后,孩子们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物”和“钱”是如何在政府、个人和企业、非营利机构等间流动的,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的运转。




因为MYCITY是用活动隔板搭建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城市,它可以很方便地被改建成和当地类似的样子。他们也会和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所以MYCITY中出现的公司常常是当地真实存在的公司,仿真度非常高,因此孩子们在玩中学的兴致很高。




这种并非以单向的授课方式来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而是把大纲融入角色扮演和更广的社会范畴里的尝试和成功,再一次验证了,只有当孩子们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



4、印度-河滨学校:化知道为做到


最后,再加一所——印度的河滨学校(Riverside School),一个以“化知道为做到”为教育理念,相信孩子可以改变社区和世界的学校。



校长Kiran Sethi 设计师出生,在2001年时,因为受不了儿子学校压抑的教育方式,开办了一家拥有自由教学空间的学校。她把儿子从学校接回家,在自家客厅建立河滨学校(Riverside School)。


前年,河滨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富有责任心,具有社会意识,受到全世界各地教育者的关注。


普遍价值观都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能做!。


河滨学校却相信 “我可以”(I Can),设计师出生的校长,即使转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校舍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却能处处发现设计的印记。Kiran Sethi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学习方式,她关注培养好奇心,同时注重培养每一位孩子的公民意识,鼓励孩子从社会问题出发,模糊生活和学校的界限。只有走出学校,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孩子才能从亲身获取知识和体验。


在她看来,任何引领改变的事件发生,从中的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过程:

(1)意识(Aware):看到哪里需要改变,因此孩子要有很强烈的同理心、感觉和知觉

(2)能力(Enable):通过意识之眼,想象如何发生这些变化

(3)行动力(Enpower):倡议和做,使变化真正发生。




河滨学校的老师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都对创意教育有着热情和决心。在课堂上,他们用多元有趣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从不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透过大量的发问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生物课上,老师会先端出一盘PIZZA和一盘粪便,让学生通过感官(看、闻、尝等)来感觉事物,进而讲解身体消化系统的奥秘。


同学在第一次办珠宝展失败后,学校会请珠宝制造专家和营销专家来答疑,然后大家重新制作首饰,再尝试用专业的销售技巧成功售卖自己的作品。和普通学校不同,这里的老师鼓励孩子不断犯错,从失败中学习,并给予爱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2009年,Kiran Sethi去TED做演讲,通过“教导孩子如何发挥影响力”为主题的演讲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年轻人。由此启发,校长设计出由“感受、想象、行动、分享”为基础的“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子创意行动挑战赛,鼓励孩子去感知身边的社会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行动。




在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同时,传播了“我可以”的力量,相信孩子也可以改变世界。目前,孩子们尝试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教育、卫生、健康、残障人士等多个领域。


2013年,香港女孩邓家怡听到Kiran Sethi校长的现场演讲后,开始在中国内地推广Design For Change挑战赛和传播“I Can”的种子。2015年是DFC在中国推广的第二年,全国已经有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18个城市,上千名孩子参与了DFC行动。


以上来源:哇啊哦(公众号: ),作者:小刺猬

 


5、北京市十一学校:让学生的创意飞扬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正在到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这样预言。

如今,预言成为现实。在世界各国比拼创意竞争力的今天,中国将怎样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中国的学校又将如何培养具有创意的人才?北京市十一学校一个个别开生面的创意文化活动、一名名敢想敢干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答案。 


十一学校的运动会是世界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三年一轮转,十一学子不仅展示了青春的运动之美,更导演了一场场多元文化的视听盛宴。


五洲城市运动会上,每个班代表一个中外名城,李雨晗同学策划了各班依据各城市太阳升起的先后顺序出场的方案,令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在十一学校年度奖学金颁奖盛典上,最耀眼的或许不是上台领奖的学生,而是跟校长一起为同学颁奖的高二学生马鸟鸟。马鸟鸟是十一学校乐仁咖啡厅的CEO,她拿出经营利润的50%在学校设立了乐仁奖学金,专门奖励具有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学生。这是十一学校第一个由在校学生设立的奖学金,也是第一个专门奖励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奖学金。


年末,在十一学校的操场上,近千名师生扮演成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上演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校园卡通秀,无论是扮演成喜羊羊的老师,还是扮演成米老鼠的学生,全都在狂欢中绽放激情。这场以创意迪士尼,欢乐在十一为主题的校园狂欢节,总策划是韩雨辰同学。在她的总指挥下,十一学子们一共策划了师生花车游行美食一条街梦幻城堡歌舞会等十大创意活动,欢乐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十一学校的师生每年都是在欢呼声中迎来新学年的。每一次开学典礼总有惊艳的创意,犹如学校送给每个师生的新学年礼物。在2011年秋天的开学典礼上,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各年级火炬手,航模抛球选取幸运师生按响开学铃声,令开学典礼高潮迭起。这是黄启皓、王婉婷两位同学策划的杰作。如今,开学护照火炬接力等已成为十一师生心中难忘的经典。


十一学校有学生自行组织的校园新闻发布会,学生以记者身份跟特邀嘉宾畅谈校园内外的热点话题。主办这个活动的少年社科院,有一个创意十足的院长郑沛倞。2011年,他把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狼爸请到了校园新闻发布会上,跟十一学子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十一学子的风采征服了以霸气著称的狼爸,他在博客中写道:我对十一学校的学生们敬畏有加……十一学校学生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宽度让我肃然起敬。


罗马尼亚文化日法兰西周澳大利亚文化日”……这是在十一学校经常看到的一道多元文化风景。在十一学校,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个以国家名字命名的文化日活动。活动的策划、组织全部由各年级的学生负责。在首届德国文化日上,叶枫同学策划了柏林电影节主题,并说服技术课的老师,带领同学在课堂上亲手制作出一个个水晶柏林熊和木制雕刻盘,令嘉宾们赞不绝口。如今,十一学校共有8个每年一届的外国文化日活动,它们已成为十一学子感知世界文化、结交各国友人的重要平台。


 

魏老师,这节课你能不能不讲话,由我们自己来讨论?这是十一学校的历史特级教师魏勇在课堂上遭遇的一次意外。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魏老师欣然同意了曾文远的要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全班同学还给了魏老师一堂精彩的自主讨论课。这个意外其实在曾文远同学心里早就预谋已久了。自从课堂成长年以来,十一学校的课堂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端坐听讲的时候少了,自主研修、合作探究、研讨辩论的时候多了。无论是历史还是政治,无论是语文还是生物,经常可以看到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讨论课、辩论课。


本学期选修戏剧课的学生为全校师生、家长和来宾送上了他们自编自导的42台戏剧。动感激越之《歌舞青春》,壮志豪情之《花木兰》,经典再现之《雷雨》……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在一个个团队中得以空前地爆发。音乐剧《花木兰》的导演吴帆,大胆地对剧本进行了改编,把电影、动画片《木兰辞》进行整合,设计了匈奴来袭、皇宫进谏、点兵……”等剧情,并引入了民族舞蹈、打戏和蒙太奇等多种元素,让观众欣赏了一台独一无二《花木兰》。一位嘉宾情不自禁地赞道:太有意思了,太好了,这帮孩子太有创意了!


这些五彩缤纷的文化创意活动让人感叹十一学校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为学校鼓励创新的办学理念喝彩。或许,未来广阔的社会舞台才是他们真正大显身手的地方。

 













 






 


以上来源:人民画报


6、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席卷全国的“全课程”

2012年,“全课程”研发启动;2013年,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成为首所“全课程”实验校;2014年,众多学校参与实验;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在全省推广“全课程”。每天,亦小里参观者络绎不绝。

中国的课程改革和实验琳琅满目,为什么偏偏是这样一个尚走在路上的探索,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

 

(【视频】非常静距离:感受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这是教室吗

宽大漂亮的地毯、柔软舒适的沙发、高品质的绘本和乐高玩具以及可以上网的电脑……走进亦庄实验小学低年级教室,您或许会有时空变幻的错觉:这是小学教室吗?120平米的宽大教室,其中包括80平米的教学区,三十个孩子分成若干小组相对而坐;40平米的活动区铺满地毯,孩子可以坐在地毯上阅读、游戏、上网和玩乐高玩具;孩子们的作品或培育的小植物在四周展示。

面对这样的教室,不由令人慨叹,今天,我们的学校太像学校,教室也太像教室,多了训导和要求,少了童趣和童心。一个孩子如果不喜欢学校,怎么可能会喜欢学习?教室硬件的变化,不仅是活动空间的扩大,更是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元的学习方式、更为丰富的儿童生活。身处“家”一样的教室和学校,孩子们会真正喜欢学校,进而喜欢学习,培养一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过一种更丰富、更好玩的小学生活。

 

    绘本当教材

一年级孩子的人生第一节语文课绝对不会是汉语拼音a、o、e,而是绘本《大卫上学去》。因为汉语拼音太枯燥,太难了,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个半月教拼音,孩子对学习的向往,对学校的兴趣将荡然无存。《大卫上学去》中,不断惹麻烦的大卫最后还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他给了刚踏入小学校园、心里尚且非常忐忑的孩子们安全和自由。


匆忙建立起来的规矩对儿童内在的心灵是一种约束,最终一定会影响他的思维和心灵。全课程的低段以绘本会为主教材,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一年级教材充溢着游戏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化单元学习为主题任务的学习

春天就要到了,学习全课程的孩子们要用整整一个多月来学习《发现春天》这一主题教材。为什么是“发现”春天?因为春天需要去探秘、寻找,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所有的课程都有开启意识:带上你的工具纸、笔,整个身体,让眼睛更明亮,让耳朵更灵敏,让皮肤更敏锐,我们到校园里、公园里、大自然里去寻找春天,看谁找到的春天多。这个课程一开启,就让春天跟孩子紧密地融为一体。


这本教材里面有诗,有文,有画,有歌,有舞,有电影,有春游,多维度地去感受春天。当然最后孩子们还要用多种作品,多元的形式来融入春天。春天还未结束,一年级的每个小朋友都已经画了几十幅甚至上百幅的画,由家长笔录了很多口述的文章。这些画怎么处理?老师们正式给孩子集体印刷出版,出版社是北京亦庄实小出版社,书号没有。但是仪式很隆重,每个教室都铺上红地毯,举行首发式,然后签名售书(这人生的第一本著作基本上都卖给了家长)。

这样的一个春天的课程,孩子的学习始终伴随着春天,发现春天,体验春天,创造春天,最后春天即课程,课程即春天。

 

    “全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振村认为:“儿童应当成为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归宿,没有第二个起点,也没有第二个归宿。全课程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本身。”


 

更新:2016-02-28 02:12: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