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校长为师生“打工”的学校什么样?

作者:华琴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 来源:好老师 点击:1421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打破行政班级制、取消班主任、设置学科教室......

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正在成为全国教改中的一种现象。

随之而来,十一学校的赞誉越来越多,十一学校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真实的十一学校到底什么样?估计谁也说不清楚。

十一的老师们坚信着一点,那就是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的地方。


2月22日,北京十一学校春季年会再次举办,好老师微信组织300多名用户亲临现场,其中几位抢票参与,远道而来的好老师粉丝组成志愿者团队,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就为了把现场最直观的学习内容带回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一起来听听华琴老师心中,对于这次教育之行的所思所想吧!

拨开迷雾,从教师的目光出发,带你看见“十一教育”更真实的一面。


好老师粉丝和李希贵校长在现场的合影


华琴老师(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


上午主论坛的主题是“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包括8场汇报与分享。既有已经比较成熟,直接将成果分享给大家的《新闻播报----和学生一起认识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也有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演绎的《“退”一步,师生海阔天空》......


这些汇报的内容,来源于主讲老师的教学实践,因而有血有肉:有论点,有论据,是实实在在的实证研究;


这些汇报的形式,体现了主讲老师的厚积薄发,用心准备,因而精彩纷呈:有色彩,有图像,有动画。


这些汇报涉及不同学科,主讲人均努力提炼出学科学习的共同性质,再呈现给大家,使得不同学科的老师都能从聆听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每场汇报我都作了翔实的记录,这些记录几乎可以帮助我们重现论坛现场的实况。可是,当我合上笔记,问自己,此刻脑海里还有什么盘旋不去时,涌现出来的就是以下几句话,几种印象。


完美与生长

“第二次来,这所学校不完美”


在开头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大概就是:这个学校不完美,但是这个学校处处充满向上的生长。


没有一位校长敢说,自己的学校堪称完美,因为“完美”永远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与前景。因此十一学校的改革虽在不断地深入推进,但仍始终保持着对教育、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北京十一学校校园一角


这是我第二次来十一学校,上次是2014年12月30日,2015年阳历新年到来之前,在十一学校的校园内目睹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跨年狂欢,感受到十一校园勃勃的热情。在那一次的论坛里,更多感受到的是十一学校课程的变革带来的师生精神面貌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而这一次,聆听到较多的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故事。无论是课程的变革,还是课堂的变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都需要在整体推进,整体保障的基础上,局部尝试,局部突破。


而无论是进行哪个局部的尝试,哪个局部的突破,都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生长,因此也就能看到校园的变化。所以,流水不腐户枢不椟,这所学校不完美,但是这所学校一直在在朝着完美的方向生长,我们看到了,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地方。


突围与回归

“他们也在辛苦跋涉,追寻教育的呼唤”


同样是宣传片里的一句话,可以看到十一学校卸去繁华后的华丽转身:与其说我们在突围,不如说我们在回归。


当改革举措大刀阔斧,往往会招致“在突围”的评价;当改革成效初显,按照前面的逻辑,自然就是突围取得阶段胜利。

年会主论坛台下座无虚席


其实,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古老而朴素的事业。只是,走着走着,我们就忘记了为何出发,加之沿途风景的善意干扰,走着走着,我们又忘记了该向哪里去。


所以我们所做的很多尝试,其实都只是对教育真谛的回归,是在离教育真谛渐行渐远之后的蓦然转身。同时,这也是一群辛苦跋涉,上下求索“人”的教育,勇气和心的呼唤。


发展与成功

“舞台上没有校长,活跃的都是老师和学生”


今天论坛的舞台上,不见校长发言的身影,活跃的都是老师和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流派众多,主张不一。但再怎样有差异,教育的本质中一定包含促进人的发展一项。


因此,要评价一所学校成功不成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这所学校的人怎么样,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今天,十一学校的老师再次用他们的专业与敬业,十一学校的学生再次用他们的好学与善学,向所有人交上了完满的答卷。

无论是汇报学科教学实践经验,还是汇报社团活动心得感悟,其思考的成熟与探究的执着都无不让人折服。

下午分论坛十一学校师生同台


有个初三的女孩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同学们都要推选她作班级的数学课代表,因为她是“给我阳光,我要爆炸”。这个女孩与与会老师一起分享微课学习的经历与体会,从2.0时代到3.0时代,再到4.0时代,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像这样的孩子,在十一学校还有吗?还有很多。下午的每个分论坛都有学生参与汇报,且风采不输于老师。

再次走进十一学校,看到学习真实地发生之后,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或许,他们的具体做法,我们并不能移植,但是他们教育教学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而教育教学的正是决定我们能否超越昨天,超越今天的因素。


中国梦、教育梦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人、部分人去实现,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行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心动之后,更要行动,然后让学习在我们的学校也真实地发生。


 

 


文:华琴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 (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程恺伦

文中图片来源于“十一学校观察团”,感谢志愿者老师们的帮助

更新:2016-02-25 04:27:5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