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时间总是不够用,一节课面对面才能修改三、四个人的作文……”溪水妈妈早早来到文学社,一见到我就焦急地说出了这句话。我知道她是个急性子,太想把时间多给孩子们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我经过反复听课后发现的一个主要问题。研讨成了习惯。老师们带着作业本都来了。
改变以往先概括后具体的习惯。把时间交给老师,让他们畅所语言。志强伯伯很有感触地说,咱们文学社的孩子作文功底的确不错,无论是五年级的韩程宇还是六年级的陈一豪、七年级的张煊宁、王宏霖、田珂昕、八年级的谢婉莹、陈祖德等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意想不到的,尤其是王宏霖的说理能力很强。这周完成两篇习作,布置了第三篇草稿。大家的写作热情高涨,不足之处是实践活动少了些。
下周安排一堂室外活动。溪水妈妈总是很认真,把自己这周的得与失全部记录下来。用她自己的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很佩服她这种对工作极端认真的态度。她把孩子们的作业都拿来了,我们仔细翻阅了每个孩子的草稿、作业本。密密麻麻的修改、评语。尤其是那个刚来的女孩子由于基础薄弱,她竟然从阅读抓起,每天放学给孩子义务补课。
本周安排孩子游泳比赛、观察训练、啄木鸟技能法积极运用,但具体操作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个问题交给我们的阳光妈妈。她是一个善于创新、学习的人。她不仅采用“群起而攻之”,最重要的是创造了“小组结合法”,每个组自选小组长,组长风格不同,组风当然有异。有的喜欢大声朗诵让其尽情发挥,有的喜欢沉静思索、有的喜欢酌句、有的喜欢品味、有的喜欢挑骨头……调动每个孩子的能动性。课堂看似乱糟糟,其实大家都在动脑。从原来见到一篇文章不知如何下手到现在拿起文章人人会修改。这正是我们这个暑假要突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阳光妈妈做得较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示范。当然,她的评语水准也是我们需要效仿的。尤其给杨晓彤同学的评点就用了200字,人文化、细节化皆可体现。她认为自己在安排孩子写“一棵树”时过高估计了孩子的能力,忽略了提前备好资料。所以今后在这样的课堂要提前安排观察、搜集。叶子姐姐的课堂已经完全脱离了学校教学的模式。用她自己的话:在文学社四年才发现一个会写作的语文老师才能把孩子作文教会、教活,她正是遵循这一基本规则从孩子兴趣入手,观察生活、深入细节。比如下雨后带着孩子们在体育馆观察雨后的植物、建筑物、小动物,孩子们有很多新发现……吹泡泡时泡泡的变化、消失都使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怎能写不出生动、质朴之文字呢!而且她的作业本要求很高。不仅字体娟秀、整洁,而且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每个老师值得学习的亮点。她觉得还是没有彻底放开孩子自我探寻、自由写作。最有趣的是启蒙班的小妹妹了。大家喜欢她讲话的滔滔不绝,一针见血。
从不用打草稿就能罗列一大堆需要研究、探寻的问题。她这个班级学生多而且杂。不同年级、不同孩子,既要有总揽全局之本领,又得要有个别指导之耐心。二年级的王燕鹏基础很薄弱,她手把手地教孩子,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常听她告诉孩子:腰板挺直、学会听讲、小手举起来、小眼睛向这儿看……一系列的语言充满呵护、关爱,同时又是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可她对自己所做还不满意,她谦虚地说,各位大姐姐都是她学习的榜样,本领都比她强,方法也比她多,多向大家学习。老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探讨着。我用心聆听后做一总结:
1、 相信任何一种技能都能让人思考无限;
2、 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学习者、创造者、奋斗者;
3、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发展的、改变的;
4、 相信“真诚”、“呵护”“用心”的力量。老师们兴奋地告诉我:在文学社这个大家庭找到了自信、自主、幸福、快乐!走,去田园放松,享受周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