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点压力,你会更优秀
喷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水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没有退路。没有压力和动力的水, 只会成为一滩死水。
人也是一样,没有压力的人,潜能就得不到开发,智慧也就不能开花!
如果给自己一点压力,你也许发现自己比想象的优秀。
也许有人会说,我在单位不能表现太优秀,会遭到打击、妒忌。但你仔细分析李镇西老师说的一句话:“别人嫉妒你,那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的优秀!假如让徐悲鸿大师来学校教美术,我们会嫉妒他吗?我们会心服口服地近乎虔诚地跟他学!”只要我们记住这句话,还有理由不愿意学习、读书吗?还有理由不让自己强大吗?还有理由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喜喜妈?还有理由惧怕“对手”吗?还会让“对手”搅得寝食难安、坐卧不宁吗?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走路的过程也是一种心智与毅力的历练。当缺少了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所谓的奇迹当然不会出现。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其实潜力就是给自己一些压力,给自己一些任务,给自己一些难题。
我们不妨看看,凡是有所作为者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坎坷人生、磨难生活使他们永不放弃理想,最终得以实现。这,不就是奇迹吗?昨天在网上有人问我:我的梦想能实现吗?我说肯定能,但前提是你必须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全力以赴的态度,否则梦想还是梦想,换句话那就是空谈。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只有在学习中、揣摩中、反思中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走进孩子、创造教法,孩子才会喜欢听你的课,才会敬仰你、崇拜你。
老师的思想、言行影响着孩子的创造潜能。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每周上一次作文课,我的潜意识是必须完成一篇习作是特定任务。为什么呢?原因一: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劳动成功,会说孩子写得真不少,这一学期就写了20篇作文;原因二:孩子会骄傲地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的文章;原因三:老师也沾沾自喜,自豪地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欣赏孩子的作文,炫耀着老师的辛劳、用心。很圆满的教学过程,何乐为不为呢?
静心沉思: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质量还是数量?是做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改观教学方法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提升孩子,如何整改?这是我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困惑我、骚扰我,让我时常陷入孤独的沉思和遐想。真人、真语文、真作文……“真”,真在何处?
我进行了反复改革、实验。课堂加入了“新闻联播”、“名言创造”、“国学经典”、“赏评作品”、“电子作文”、“视频作文”等新的学习方法、呈现方式。
“启蒙班”的孩子年龄小,都是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作文语言单薄、构思简单,出现的问题是内容少,不能突破“细节”。然而细节又正是一篇作文的成败关键。我就大练“细节”基本功,让孩子从童话入手,尽自己所能大胆畅想、编写,写完后拿到台前自个儿读,大家评,在品评过程中孩子明白了“细节”其实也不难,就是对景、物、事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这样才能生动、感人。
平实的课堂,朴素的做法,会让我们发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不能否认压力带来的困惑、痛苦、焦虑。但转念想想,人之所以活着,最宝贵的是什么?当教师最应当做的是什么?有人说“一切围绕学生,有尊严地幸福地所思、所言、所行才是真教育。”这觉得这话挺有水准,因此,我建议无论各行各业的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压力,做最好的自己。
(2015年6月1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