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北京教改推行“管办评”分离,让校长“静下心来办学”

作者:赵翩翩 曹阳 赵艳国 张广林 来源: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点击:2955

 

  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今后,北京市将不再集中力量支持重点校,不再支持以分数和升学率衡量区县的教育政绩观,而是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给校长和教师一个安安静静办学的环境。


  4月24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意见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北京市将推进“管办评”分离,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变以往以分数衡量区县的政绩观,让校长教师静下心来办学。


 

1禁止跨区掐尖招生,新政引导校长转向教学管理


 

这两年,北京幼升小的家长们最先感受到了教育风向标的变化。从去年4月开始,为孩子入小学“费尽心思”的家长发现,单位共建名额没有了,费心找的条子“失灵”了,每位学生都要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填写信息,按照家里的地址就近入学或等待电脑派位。


2014年,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印发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提出十五条严禁,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


取消“共建”,取消“占坑班”、压缩推优、减少特长生比例,一系列招生入学政策剑指“择校乱象”。20146月,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区“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比例首次突破了80%


与此同时,开始加大对普通小学、初中的扶持力度,实行普通小学与优质初中贯通,优质高中通过名额分配,扶持普通初中,今年,名额分配比例达到40%目前,东城有9对九年一贯制、西城有8对对口直升校。此外,一些优质中学开始托管薄弱中小学,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托管了车道沟小学,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以前鲜有人问津的学校生源开始回流了。


新任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北京的招生入学政策实现了各校生源均衡,引导校长在办学时把精力用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课程改革上,而不是放在“掐尖”和选择学生上。


面对生源的多样化,本学期,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始在新高一年级三个学科正式推行分层“走班制”,将课程按难易程度分为“P”“A”“R”“B”,即专业、高级、标准、基础四个层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


据副校长李晓辉介绍,学校正在探索“分层走班”之后的评价方式,如目前学校对ARB班的学生则共用一张试卷,卷面分数采取“100+50”的构成形式,前100分试题是所有学生必做部分,后边的50分试题A班学生必做,R班学生选作,B班学生可以不做。李晓辉认为,面对生源多元化的新情况,学校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上都要进行一些调整,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均衡资源供给,不再集中扶持重点学校
 


 

今年中招,北京市在中招政策上再次向远郊区县倾斜,高中特色实验班50%名额面向郊区学生,特长生增加郊区县比例,同时禁止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县跨区招生。


“北京市的改革措施目标指向公平和均衡。公平首先是指政策上的公平,无论对优质校、名校、普通校、薄弱校,面对的政策是一致的,优质校反而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陆云泉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告诉记者,他很赞成这次教改的公平取向。“有些名校单打独斗,将优质资源、优质生和特级教师收入‘囊中’,破坏了教育生态。资源配置均衡后,可以缩短校际之间的差距。”


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将改革特级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在职务(职称)评定上向农村倾斜。这种政策倾向已经初显苗头。从刚刚评定的特级教师名单中记者发现,本次特级教师的评选,郊区县名额大幅增加,达到90名,占比超三成。


专家表示,如果要确保入学政策取得成果,需要在师资和学校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要促进教师、校长在不同水平学校间的流动。


 

3改变教育政绩观,让校长教师静下心来办学


 

一项关于“校长和老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表明,8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承担的和教育不相关的活动,如检查、评比太多了,学校疲于应付。老师们忙着评职称、做课题研究,忙着参加座谈会、咨询会,从事课堂教学的时间只占工作时间的22%


本该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教师,却被各种与课堂和自身专业发展不相关的事物裹挟着。


学校不够清净,是很多校长和老师们的真实感受。


“建议小学不要有任何一种评优,弱化教师评优、评先,鼓励更多教师立足本职,踏实工作,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进步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中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级各类部门对学校的评选、考核、评比以及其他干扰学校办学的事务。


“让学校‘静’下来,其核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办评分离。要规范学校和教师发展评价,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和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的模式与长效机制。延庆县将指导学校完善章程建设,扎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延庆县教委主任魏旭斌表示。


2014年北京市出台的规范教学行为20条意见中,就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奖惩的主要依据。”这种教育政绩观改变的背后,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能和工作作风上的转变。


丰台区教委主任张立新介绍,丰台区建设服务型机关,逐步改变了过去“管的过多、管的过死,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的局面。对学校办学质量考评采取协方差增值性评价,关注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引导学校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提升。


 

4各方声音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把教育由面向少部分个体转向面向所有。这是一个大的转向,也是一个“人的转向”,这其中涉及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


原来的教育发展是有优先级的,有优先、有次选,而现在用平等的观念,避免尽早对人做出判断,而是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之前,我们提出的一些称号,比如“名校长”等称谓都是短时期的,以此为结论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名校长的成长是基于主观努力和机遇并存的结果,并不是短期培养出来的。


评价学校的现状要以所有学生的发展、成长状况为依据,而不是以考上多少更高一级的学校为依据。今后需要加强质量监测,整体监测后再评估学生。不只是政府要评价,更要借助专业组织;不只是要评价学业水平的高低,更要实现描述性发展状态评价。


张立新(北京市丰台区教委主任):


北京市教委的教育理念,是对总书记教育民生思想的具体落实,教育不仅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要发挥其引领作用。这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做教育,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


魏旭斌(北京市延庆县教委主任):


教育管理就是要解决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再分配问题,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既满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诉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更新:2015-05-05 07:14: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