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中国传统教育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学在民间,培田村便是一个佐证。在有汉以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如此发达的民间教育“根系”在维系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也维系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于不坠。
何为中国教育传统
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传统”一词的,所谓传统就是指历史沿革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传统”的一词源自拉丁语,词根就是“传承”。也就是说,传统的核心就是传承,没有传承就无所谓的传统。那么中国的教育传统大致上有如下五个特征。
第一,从礼仪规范和人格养成入手。所谓的礼仪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洒扫应对、待人接物。所谓的人格养成,就是读书成人、安身立命。《礼记》中有这样的叙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鹦鹉虽然能说话,但还毕竟是飞鸟,离不开飞鸟这一类;猩猩能说话,但离不开禽兽这一类;今天人如果无礼,不懂礼乐、礼仪,虽然能说话,难道不也就是禽兽吗?也可以说,跟禽兽有什么不一样呢?所以说圣人出来了,教人礼貌,使人变得有礼貌,从此就知道自己是跟禽兽有区别的。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把礼仪提升到怎样的高度。这样一个传统从春秋开始,一直沿袭到了近现代。民国基本上也是一以贯之的。虽然从清末开始,我们从西方引进了现代的学校,但教育的传统还是一脉相承的。如民国时期,在南京和广州除了有大量的新制学校存在以外,还同时存在着数以千百计的私塾。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很多有条件的读书人家,虽然把子弟送到新制学堂念现代的语文、算术,同时在家里会延请文明功底好的老先生教孩子,也有人在周末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社会上的私塾,去专门念四书五经。我曾采访过鸳鸯蝴蝶派的施蛰存老先生,当年他在上海松江读书的时候,一个星期有六天在学校上学,周末会到一位老先生家里念古文。还有中国园林艺术专家陈崇州先生,包括北师大的启功先生,无独有偶,他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经历。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期,新旧两种教育是并存的,表面上是两水分流,实际上源头是一样的。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我们今天很喜欢讲“体系”,传统里虽然没有这个词,但却隐含着这种体系,具体是通过“家训、家书、家塾”这三种载体。家训中最有名的就是《颜氏家训》,在古代,它是作为私塾启蒙的读物,不仅大人读,小孩从小也要读。最有名的家书当属《曾国藩家书》,有中国家庭教育的深厚传统。延伸到现当代,最有名的家书就是《傅雷家书》。在当下有哪一位家长会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给子女写这样富有人文情怀的家书呢?还有值得一读的就是《梁启超家书》。像梁启超这样的大人物,他居然会腾出时间,隔两天时间就给孩子写一封信。由此可见,他们如此重视家教,肯定是意识到这种家教是任何现代学校所不可替代的。
还有一个家庭教育的传统,就是——“幼承庭训、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今天的中国,又哪一个家庭能担得上其中的一个词?追溯历史,像魏晋南北朝的王谢家族,还有近代五大文化世家(就是广东新会梁氏、浙江德清俞氏、江西义宁陈氏、江南钱氏、安徽建德周氏),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照耀整部中国文化史。传统对家族的作用,是使得家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代代相传。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这个家族读书的传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传统对民族意味着民族的薪火会代代相传,不会因为战乱而中断。
朋友介绍我看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美国种族简史》。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很有触动。“当那些经过奋斗由穷变富的人去世而又没有生育在数量上足以代替自己的子女时,这就意味着下一代的人还得白手起家去重复他们的奋斗,因为他们没有留下多少后代来利用他们的成功所造就的优势。换句话说,低收入种族所积累起来的‘人类资本’,有一部分就这样一代一代被白白葬送掉了……”我看到“人类资本”这个概念时,就联想到其实文化本身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资本。因为我们的文化,也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为此,我还写过《我们还需要文化世家吗?》一文。我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我们的文化不仅仅是由这些文化世家传承下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即便是在偏僻的乡村,也到处散布着以“耕读传家祖、诗书继世长”来自诩的书香门第。他们同那些历史上的文化世家一起,就像繁星一样遍布中华大地,编制出一幅中国文化发展的版图。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尊崇文化的家庭和家族,他们好像从千沟万壑中流出的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整个民族文化滔滔的大河,承担或者传承着整个民族文化的使命和基因。
但是,一个民族的人类资本或者说一个家族的文化资本,要传承下来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近代著名学者钱伟长回忆说,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钱氏本身家族里就有家训,所以家庭教育一开始就有方。这个才是真正的起跑线,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就有怎样的起跑线,而不是从幼儿园就赶着进钢琴班、美术班、书法班。今天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想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别的人。我对文化世家的断层,有一点忧虑,不知道文化世家的断层会对将来中国的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传承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家族里面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子弟。比方说陈氏家族,陈寅恪那一代有五个兄弟,出人才的概率会比较高。我刚才讲的五大文化世家,他们今天都处于衰微的状态,人都没有了,怎么指望传承传统?
第三,私塾教育。私塾教育的内容,大致有这三个方面,即常识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这三者不是割裂,而是完全融通在一起的。用陈寅恪的话来归纳,就是“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我觉得他这句话概括得特别精辟。
第四,精英教育。中国式的精英教育,其理想的目标就是培养“士”和“君子”。“士”和“君子”,这是传统中对知识分子最高的称谓。
何谓“士”?《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何谓“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上述这些特征,都包含着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精英教育的方式,也是有其方法和途径。比如说博雅教育,琴棋书画、怡情养性。而精英教育则是文韬武略、经世济民。两者一内一外,两个方式加起来,还得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两个东西还不足以使一个人成为“士”或者“君子”。
第五,内容与形式的超稳定性。最早蒙学读物《急就章》,成书于公元前40年,距今2700多年。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这么一种悠久的教育传统,有这么一种使用漫长历史的教材。而《千字文》成书于公元500多年,更惊人的是历时1500多年,竟然一字不易。而且从问世到民国,都在大量使用。
采取的是一种韵文形式,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比如说“三百千千”、《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内容就不用细说了,大家应该了解。我特别想提的是文成县李山村的《李山书》,是文成山村的识字课本,也是用韵文。我每一次看《李山书》,都会为之惊叹,都会为那个时期乡村教师油然而生敬意。一个二十多岁的乡村教师,竟然一个人编出了识字课本,内容简直是小百科全书,囊括了农业、军事、历史、天文、地理等。但是用三言、四言,用农民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表达得又那么生动,读起来又那么的琅琅上口,真是不可思议。
学习方式是以背诵为主、集中识字。“三百千”总的生字数是2720个,但孩子们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这意味着仅需一年的时间,孩子们就可以突破阅读的关口,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书籍。可以达到这个惊人的识字量的秘密就在于识字的课本上。识字和写字是分开的。识字用了“三百千”、《论语》《孝敬》,但不写自己认过的这些字。而现在的小学识字与写字同步,这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中国的文字很多是象形文字,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对图画图形的认知能力已经非常发达了,所以认得很快。可是他写字用的是手腕控制笔的能力,加上跟脑神经配合的能力,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这个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同步,可是我们却要求他们达到同步,结果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我现在到处推荐小学生读《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多优美的文字啊,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这才叫汉语,这才是你祖先的语言。对字本身是汉语音律美和辞藻美最高的体现,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最根本的地方。
这样的传统传承下来,自西汉至民国,两千年来一以贯之,维系中华文化而不坠。就是教育在维系。我们的教育传统,不是靠官府办教育来维系,而是靠民间,所以有一个说法是学在民间,是这么一个民间的深厚传统。我的愿望是希望到小学,跟语文老师讲怎么教孩子写作文。蔡元培曾说,作文的开始,也是做诗的开始。古代的作文是从对课开始,学生学了《声律启蒙》的对应以后,老师就出一句话,绿叶,学生就对红花。然后越对越多,虽是一种游戏,但非常考验孩子的词汇量和才情,对多了就自然会做诗。对对子里面有汉语的精华,读了这些东西以后,他的言谈举止、措词都会有变化,甚至气质都会不一样,肯定不会说粗俗的语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文版导论摘要中是这样来评价我们的传统:“非常幸运的是,中国拥有异常丰富的文明遗产,这笔遗产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在科技、道德精神价值、艺术等等方面的非凡的创造性而闻名天下。这一无比宏富的文化经历的确是一笔资本,它也许会帮助中国战胜我们时代的各种挑战,并向其他国家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榜样……因此,中国应全力投入这个转变进程,以确保其声名显赫的过去和辉煌灿烂的未来之间的连续性。”这个连续性,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传统的词根就是传承。我们可以自己认为如何了不起,我们从别人眼里也可以认识自己,他们对我们的看法,会帮我们认清传统的价值。
为何要回归传统
第一,底线被不断突破。去年发生了一场关于“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会大讨论。最近几年还出现过大陆同胞在国际航班上打架事件。这些竟然发生在我们这个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我们深感羞愧。
第二,社会礼仪缺失。如称谓,称呼的混乱、无序。比如说为了讨好女同志,无论20岁还是50岁,张口就管人家叫姐。我有时候觉得,恶心得不得了。但很多人却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很正常,但这应该吗?
第三,价值信仰缺失,无敬畏之心。过去的人哪怕不读书,都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事有顾忌。最近外国人将去国外旅行的大陆同胞比做“行走的钱包”。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学生告诉我说,卖奢侈品店的店员,他们在接待大陆人的时候,该说的都会说,但眼神不看你。我听了以后,心里有一股寒意,有钱了又如何?还有什么比不看你更表示轻蔑?
整个社会在这方面处于集体无意识,或者全民无意识,这是洛伊德心理学上的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断层了,没有人教我们,文革里都被打倒了。这是今天的现状,也正是为什么回归传统的原因。
如何回归传统
从理论上讲,要将中国文化作为教育本体,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教育的理念、经验和方法。
第一,恢复经典教育和博雅教育。我更希望用经典教育替代国学教育,就是要恢复文言文教育?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不读文言,将无法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我特别喜欢余光中对文言文的描述,“新文学之兴起,迄今不满百年,百分比却要超过数千年的古典文学,实在轻重倒置。古典文学的杰作历经千古的汰芜存菁,已成文章之典范,足以见证中文之美可以达到怎样的至高境界。让莘莘学子真正体会到如此的境界,认识什么才是精练、什么才是深沉,在比较之下看出,今天流行于各种媒体的文句,出于公众人物之口的谈吐,有多雅,有多俗,多简洁或多繁赘。文章通不通,只要看清顺的作品便可,但是美不美,却须以千古的典范为准则。”后面这句话说得很精准。
第二,礼失求诸野:台湾是在1968年颁布《国民生活须知》,1970年颁布《国民礼仪范例》。那时候大陆正在发动文化大革命。为了回应文化大革命,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而制定了《国民生活须知》。其来历就是《弟子规》,追溯到更早就是《礼记》,这个就叫传承。“注意礼让不要忘记说请,接受任何人帮忙不要忘记说谢谢。”详细到这种地步。《国民礼仪范例》在《国民生活须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
我去台湾文化交流,喜欢到处游逛,有时候会碰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台湾地铁上看到博爱座,就是大陆的老弱孕残座。但他们不这么表达,“博爱座”里面包含了礼仪还有对人的恭敬。台湾地铁,无论车箱拥挤到什么程度,没有人敢去占坐博爱座。回来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斯文在兹》。教化跟教育是不一样的,教育是自下而上强制的灌输,而教化是春风化雨、细雨无声。我们经常在大陆媒体上看到公共车上有人为了抢座位而打架,真是斯文扫地。斯文扫地的反义词其实就是斯文在兹。
学校的层面,小学有《生活与伦理》教材,高中有《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共六册,是第一套引进大陆的台湾高中教材。在我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语文失去了什么》中有具体谈到。这套书,是任继愈先生作序,余光中先生、钱理群教授等都热情推荐。为什么要特别推荐这套书呢?目前大陆有两套台湾版本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还有一套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叫做《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他们做了三改,加进了大陆很多好人好事的内容,像劳动模范、袁隆平等。这套原汁原味引进的教材,把古典的精神和现代人的生活,很好地融通,并进行了转化。目的是让大陆的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台湾的原貌。
这本书的每章后面有思考讨论题,比如116页的这题是关于“士”的条目下安排了讨论题——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效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的坚持下去呢?这个问题,里面是有冲突的,你怎么去辨析,理解精神而不是死板硬套,这就叫传统和现代的对接和转化。还有一个题目非常好,“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就把经典和生活联系起来。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不回避表面上经典和现代的冲突,而是正视冲突,让学生去体会和思考经典,更好吸收经典的精髓。我觉得这套教材非常适合学生们读。
台湾还有一个做法非常有效果,通过国文考试的指挥棒,来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的认同感。比方说文言文的试题占50%,大陆为24%,传统礼仪类试题成为历年的保留题目。《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已经编好了,是我负责主编的,正由福建出版社出版中。这篇文章发在4月份的《中国青年报》上,将台湾高考和大陆高考做了系统比较。
我简单举几个题目与大家分享。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出题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不是简单机械的罗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典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文史哲融通的传统。比如说第23题,列举了好几句古典诗词里的名句,都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他问你,每一选项前后相同的是A选项,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的,都是指诸葛亮。B选项是贾谊,C选项是杨贵妃,D选项前面是周瑜,而后面是项羽。题目出得非常有意思。这道题的好处,是把中国历史的朝代知识、文学史的知识、诗歌的积累和欣赏都包含其中,一石三鸟。
台湾学测国文启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从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我们看台湾的试题,下列□□中的词语,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甲、近自海外旅游归来,特选购当地名产乙盒,敬希□□。乙、来访未晤,因有要事相商,明早十时再趋拜,务请□□为幸。丙、兹订于元月十七日下午六时,敬备□□,恭候光临。选项有:(A)哂纳/赐见/菲酌,(B)拜收/稍待/嘉礼,(C)笑纳/曲留/华筵,(D)惠存/恭候/贺仪。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A。最初看到这道题时,既似曾相识又很陌生,陌生得好像属于另一种文化。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也已经断了层。
我们要回归教育传统,目前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一是师资缺乏,二是缺乏成熟的教材。其实教材倒是好办,比如说引进台湾的教材,还可以用三百千。但师资确实是硬件问题。我们不可能把老师培训到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了,再去开这门课。怎么办呢?只能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就是教学相长、不耻相师。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山东潍坊北海双语学校五年级(1)班,五年级的孩子居然用了这套高中的教材,而且学得有声有色,效果非常可观。我去他们学校做了一次调研,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认识经典的力量》。这个学校到底怎么突破困难去做这个事情的?不是读一句跟学生讲一句,学而不厌什么意思,文质彬彬什么意思,而是布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个人做PPT,拿到课堂上交流。
我去他们学校做调研,把学生叫过来开座谈会。他们已经把《论语》三册学完了。我说,你们学完以后最喜欢哪部分?君子与小人。为什么呢?学了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人,应该做一个君子。我说很好。学生说,但是在生活中,有时候做不到,心里会觉得很惭愧。我说,这就很有效,有羞耻之心了。这个价值观像种子已经播到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学得非常快乐,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所以,今天我们再来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它追问的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反省和叩问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样重大而根本的问题。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任重而道远。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若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