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王敏勤教授
清楚记得王教授那一年来灵宝的情景。会场上我赠他自己编写的作文书,他慈祥的脸上满是笑容。我感受到了一个教授的平和、大气。
为此,我写下了《敬佩您,王敏勤教授》。再次回顾……
王教授,早闻您的大名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今天终于在河南省灵宝市紫金宫亲眼目睹您的教育风采和教学艺术。您为了寻求一种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方法,从1986年在山东师大读教学论研究生时就开始搞教学实验,一路跋涉,一路艰辛,终于在多法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谐教学法。这项实验凝聚了您多少心血,无人知晓。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对您产生了浓浓的敬佩之意!这种感觉不是酝酿的升华,而是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不敢说我能了解您多少,我只能说我会尽我最大的范畴来读您、品您!
打开星罗棋布的网页,看到了您奔波的身影,闻到了您芳香的汗滴,觅到了您累累的硕果。我知道,那飘香的日子里有您废寝忘食的探索,有您柔肠百转的沥血,有您不屑一顾的追求。也许我的细胞里同样有一种不甘的平庸,但这种“不甘”与您的“仁爱”相差甚远。
王教授,您知道吗?当我们几百人坐在大厅里,静静等待您闪亮登场的瞬间,我一直在猜想: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主席台上学者的您出现时,我才发觉,您清瘦却很精神。我静静地聆听着,专注地学习着,默默地感悟着。屏幕上每每出现一个新的知识点,我都会迅速地记录着。不瞒您说,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书写着您所讲的每一个章节。
回到家里,我一遍又一遍地思索:是什么支撑着您不停地探究?是什么让您不断地传递爱的圣火?几天来,我一直在寻求答案,总想用不优美的文字写点什么。于是,当笔尖触到您的名字时,我一下字来了灵感,“敏勤,敏勤,敏捷勤奋”,是啊,名如其人!我猜测,在很早的时候您一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当一个人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就会不懈地去追求、去实现。即使遇到了艰难险阻,也无法抵挡那种心灵深处的信念。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王教授,您讲的那个案例:高中三个级部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三年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学习的效益何在?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还有高密四中没有老师授课的成绩竟然优于有老师讲解的成绩。难道老师在阻碍学生的学习么?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冲击,课到底该怎么上,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以前一直不知道文本的解读到底怎么解读才算到位,其实现在说来还是门外汉而已。把握教材不仅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人文的东西,还包括能力,价值体系。对于教师,要通过说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体系,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新教材,我们老师应该对照新课标认真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教材分析。要由写教材到煮教材过渡,把握教材,找规律、找方法。
王教授,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确是好东西,难怪电教馆杨丰烈主任就录制了18盘录像带。在《枫叶教育网》我一边又一遍地欣赏着您所到之处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您用心谱写着教育的春天,用相机捕捉着教育的每一个亮点。您的发现和实践铸造了您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
你的报告和讲座我要慢慢消化,同行路上,真诚地对您说:“王教授,敬佩您!”
那年闻知您在河南安阳,我跟随任杰主任、何赞朝校长直奔安阳。晚上我们促膝交谈。那次学习回来我写了整整几千字的文,被转载在灵宝四中校园网站。(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d68ef0100d02s.html)
今天您又一次来灵宝,很想和您面对面地交流、碰撞。但您太忙了,不忍心打扰您休息,只好在会场把自己主编的作文书送您一本,希望您能提提建议。精神矍铄的您在台上与我握手。激动又惭愧,这些年我并没有让“知识树”开花结果。
几年过去了,您的研究不变。每次踏进您的博客,总有新的足迹。慨然中我写下了一幅联赠与您:
敏如大燕,含笑云端,播种知识树,
勤似蜜蜂,飞行育苑,采摘幸福花。
您匆匆走了,下午4点34分收到了您发来的一则短信:李老师,我在去运城机场的路上,祝您周末快乐!
真诚祝福王教授身体康健,快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