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五位留学生眼中的中外教育差距

作者:记者易青 来源:《现代校长》 点击:2554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主办的“校长会”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校长会”。

编者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的教育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毋庸讳言,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没有直接的横向对比,这些问题可能不会非常直观地显露出来。

美国、芬兰、以色列、澳大利亚、台湾都是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听听他们的学生是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如何对比中国教育和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区别的,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

我们之前看到的中外教育对比文章多从宏观层面,下面这组文章是从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进行对比和展示,显得更鲜活、更直观,也更具冲击性。希望来自美国、芬兰、以色列、澳大利亚、台湾的五位留学生的第一手讲述带给我们的校长不一样的参考和思考。

美国

主讲人:司圆直

司圆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一个小村庄,北京大学MBA校外兼职导师,1988年毕业,在加州上Pomona大学,获双硕士学位。他对中国方言非常感兴趣,办过一个中国方言网站“乡音苑” 。

 

从小学到大学,学什么自己做主

小时候,有一次我从幼儿园回来跟妈妈说,今天看到有一个老师教小提琴,我想学小提琴。妈妈就同意了,但学了几年我放弃不学了。选择学和后来选择放弃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上五年级时,学校开设有一种实验课程,每星期你和老师一对一地开会沟通,老师说这个星期大概要做什么,然后你自己选择这个星期具体需要做什么。这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上进心得到培养,而不是总是等待老师的指示。

高中的选修课,难易程度也是自己选择。比如说高中一开始你想学数学,可能需要学两年,可是你喜欢数学,就可以学四年。

大学则更是充满了各种选择。我在大学上大三时才选定我的专业,第一年、第二年就随便学哲学、学音乐,等等。

我们美国人特别爱浪费时间。小学上课时间实际上只有5个多小时,也没什么作业。我比较喜欢运动,没事就去家旁边的河里钓鱼和虾,所以我们的自由活动空间很多。

我14岁后就开始有工作了,但不是很多。比如夏天到了,我们家有很多樱桃园,就在那儿工作。16岁以后我在杂货店工作,每星期工作15个小时,这跟中国很不一样。

老师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很亲近

美国小学生在三年级就得学拼写,拼写在英文里边有点难。我以为老师什么都会,有一天我碰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名单词,拼写特别复杂。我问老师你会拼吗?老师说我不会,然后我说我会,老师表扬了我。所以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超越老师,老师也会采取认可和鼓励的态度来激励学生、尊重学生。

有人问我跟老师的关系是什么样?我觉得美国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比较亲近。高中时有老师和学生打篮球比赛,并且我和我高中一个语言老师关系很好,高中毕业后,我们也一直写信联系。

我上大学的时候,至少有两三次教授会请我们学生去他家吃饭。我大学的指导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4年内每个学期他都会有好几次跟我见面的时间,问我这个学期课怎么样,帮我选择下个学期的课等。

对成绩,父母没给一点压力

美国小学一个班学生大概是25到30个,高中更少。我上的是一所比较小的大学,这跟主流美国人有一点不一样。

小学、初中会有年度考试,对成绩,父母没有给我一点压力,压力都是自己给的。

在美国上学,其他学生不会知道你的成绩,可实际上自己有时候会跟朋友说。我高中成绩比较高,有时候会把成绩单藏起来不给别人看,分数太高也不能炫耀。

芬兰

主讲人:郁姗姗

郁姗姗,是位从小在芬兰接受教育的华人,掌握七门语言,但也不耽误她深入发展对物理、化学、生物的兴趣。来华求学已有两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

 

学校布置作业少让华人闹笑话

芬兰是福利国家,教育是免费的,芬兰不仅免费让你上学,而且还给补助。但芬兰房租比较贵,满18岁后得搬出去租住,有很多需要担负的事情,所以得打工,仅靠补助无法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从高中开始打工的人很多,然后下班回去写作业。

说起作业比较少的问题,在我的华人同学身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由于作业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就做完了。但同学的父母是华人,他们认为应该有很多作业,学校却怎么没布置作业?在芬兰上学不用买书,学校会发,每次到寒暑假前,老师会把书收走,继续给下一年级用。书都被收走,你想复习都没有可能。

暑假之后,同学的妈妈就问:“怎么没有作业?”他回答说:“老师没有作业”。他妈妈就打电话问老师是不是真的,得到肯定回答后她才相信了。但她又问:“那没有作业总可以复习吧?”我同学说:“没有书怎么复习?”

成绩差不会挨骂,注重培养爱好

在芬兰,当老师必须有教育学硕士学位,到中国后发现与中国差别挺大的。比如中国有的专业课老师就专门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没有想怎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

芬兰与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不一样,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不会骂你,但是你在上课时做一些不礼貌的事情,老师会非常生气。芬兰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方面,而不只是学习方面。

芬兰从小学开始就有兴趣爱好课,注重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女孩有手工课,教学生怎么用缝纫机,怎样缝补东西;教男生怎样做工匠活,带你去木工房,做盒子什么的。男女生从小学就要学会做饭,做每个国家的饭。

考试过程像中国古人科举考试

芬兰高中甚至比中国的大学更自由,高中开始你就自己定制课表,你想什么时候选什么课,由你自己定。芬兰的高中和大学一样有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在三年时间之内完成,总共加起来选够75学分就可以。芬兰选课的自由性非常大,不仅可以跨系、跨院,甚至可以跨校。

完成高中考试之后,就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芬兰考试的过程像中国古人科举考试那样,基本上考试连续考一两个星期,每门课考6个小时,自己带饭,如果上厕所会有人跟着你、监督你。

高考考砸了还会有一次机会。如果你觉得第一次考试的分数不是很理想,可以再考一次。芬兰的高考只是你高中毕业的一个考试,跟大学没有什么关系,你要去上大学,就得去大学再考入门考试。芬兰的大学分两种:一种属于技术院校,另一种属于普通大学,普通大学是比较有名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读硕士,不用考研。

教育机构是一个国家获得人才的最大来源。优秀的教育不仅是老师输出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更多地探索和应用学到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仅是学习学术、科研方面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包括素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我了解的芬兰教育就是这样的。

以色列

主讲人:高佑思

高佑思,出生在以色列犹太家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

 

上课时30%的成绩来自上课提问

我在以色列出生,受到非常传统的犹太教育,我们的母语是希伯来语。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以色列家庭,我从3岁起开始学习犹太圣经《旧约》。

很小的时候,我的老师、父母就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犹太神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四种学生:一个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其次是比较普通的孩子;再然后是一般的孩子,上帝说犹太人也有坏孩子,坏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他不接受传统教育,他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一种是不知道怎么提问的孩子。上帝问我们,你觉得这四种孩子谁不能接受很公正的教育?谁不会学习?谁不会进步?最后的答案是不知道怎么提问的孩子。

我上课的时候30%的成绩来自提问。来到中国后,我觉得中国学生不擅长提问,就算提问题也不是因为对这个东西好奇,而是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这不算真正的提问。

教育为让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民族成员

以色列汇集了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人,他们都只有一个相似点,即他们都是犹太人,且都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的影响,他们都说不一样的语言。怎样做一个共同的教育系统?非常难。

因为有来自俄罗斯、北非、前苏联、欧洲的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多元化学校系统,这个民族必须有这样的保守性和先进性,即对以色列本国和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我们一直在靠教育教导我们的孩子。

因为以色列人口很少,只有800万人口,是北京的3%,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做得很好,每个人都必须成功,每个人都必须对国家有贡献。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失败,一定会不存在。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很有自信,每个人都努力奋斗直到达到目标,这是多元化的教育系统造成的。

以色列教育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民族里负责任的成员,即在多元社会中让孩子成为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能够和谐相处的、负责任的成员。

高考是考技能和思维方式

以色列人靠四个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犹太文化、学校环境、成人礼。每个人必须通过两个成人礼,第一个是13岁时必须通过一个非教育系统的考试,叫犹太考试,你通过这个成人礼之后就开始有社会责任,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了。

还有一个成人礼就是18岁服兵役,男孩三年,女孩两年。你们都准备高考,但我们不准备高考,我们准备当兵。也有一种高考,这个高考是考你的技能和你的思维方式。但所有人的梦想不只是考个好大学,所有人的梦想是进入最厉害的军事单位的一些部门。

在这样的教育中,你会变成一个学会提问、质疑权威、勇于尝试、会变通、爱好读书和自信的人。

澳大利亚

主讲人:贺默修

贺默修,在澳大利亚接受了18年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泡在图书馆里,现在已经在北京上学两年。

 

根据高三所有成绩总值排名进大学

澳大利亚是一个识字率很高的国家,识字率达到96%,我们从5岁开始上学必须上到15岁,包含学前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必学的是学前班到高一。在学前班我们学习阅读、写作,还有美术、计算机和体育课。

澳大利亚没有高考,我们为了能进入大学,必须高中毕业。但我们是根据高三所有成绩总值的排名进入大学。其中有一个逻辑考试,让政府知道我们大概处在排名的什么位置上。

在澳大利亚上大学不是免费,学生从政府借款,全职工作以后可以还。澳大利亚50%的学生是外国留学生。

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主题

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教育主题有五个。

第一是宽容,即尊重各国教育。在小学和高中每年都有一个活动叫国际礼拜,在这个礼拜我们必须学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玩一玩国外的游戏,也可以尝尝国外的菜,穿不同国家的衣服。我还记得我在一年级时,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作业,让我们去图书馆了解我们不熟悉的国家,要交一个报告,所以我必须读很多的书,看很多的电影。

第二是探究,即学习做到独立自主。我们从一年级开始每一门课都有一个研究项目。现在有一个新政策,即高三所有学生必须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的独立研究,老师当你的导师指导你。

第三是持续性,即树立终身学习信念。

第四是强调团队合作。我们从学前班就开始重视合作精神,老师会让学生依次当团体的领导,这也是解决冲突比较重要的方法。

第五是思考和分析能力。在澳大利亚,我不记得老师让我们背很多的东西,但常常给我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

中澳学生差异:自主学习和被学习

我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做了比较,并不是说中国不好,而是两国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中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被学习,而在澳大利亚是自主学习。中国考试的问题常常用“是什么”,澳大利亚的很多考试是问学生“如何”、“为什么是这样”。在中国,学生学习喜欢依靠老师,老师告诉学生要写什么,而澳大利亚的老师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澳大利亚学校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这让我受益良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泡在图书馆里的“研究生涯”、从小学就开始的研究活动是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根本来源。

在澳大利亚,老师是作为导师,告诉学生大概的方向。我们的演讲比较多,团体作业也比较多。我在中国读研究生期间,我们的课程比较多,一个学期上八门到十门课,但在澳大利亚一个学期最多只有四门课。我发现澳大利亚一门课可能有两门的老师,四份作业,还有一个演讲,在中国只有一份作业,一次考试。

还有我发现两国权力差异比较大。在澳大利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比你大,有更多的权柄,到了大学,我们都已经是成人了,所以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我也记得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我老师一直跟我说,你做论文之后,比我知道得多,告诉我怎么写一个好的论文,给我一些建议。

台湾

主讲人:黄若筑

台大法律系毕业,在清华大学念法学硕士。

 

早已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台湾的教育跟大陆比较相似,华人传统的“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也是最近几年才慢慢得到改善和被破除。

今天我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分享对教育公平的看法。在1994年的时候,台湾民间发起家长联盟、教师参加的“四一〇”游行,呼唤教育改革,主要要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解决台湾学生升学压力过大、教师地位与待遇等问题。

现在台湾有很多乡村学校和社区学校,都是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

1994年到今天,这场关于公平教育的改革已进行了20年左右。在这20年当中,教师受到旧式教育的禁锢,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打骂才会成才,有很多虐待学生事件发生,而提倡人本教育的机构会接受一些投诉,他们会帮学生家长跟老师沟通。

虽然人们对“四一〇”游行褒贬不一,但它很好地推动了台湾的教育公平。

台湾教育有哪些特点

现在台湾教育提倡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倡给小孩子一个创造性的未来,而不是让他们从旧的经验、旧的知识当中去复制我们过去的教育。

台湾现在的教育体制改成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但都还是要经过统一的联考,不过变成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台湾现在增添了多元的入学方式,即音乐班、美术班等不需要受到制式教育的限制;高中教育体制分成普通高中跟技职高中,技职高中的特色是产学结合,毕业可直接进公司工作,政府正大力推行技职高中;台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度很高,家长会自愿进行统筹组织照顾小朋友上学安全。

台湾小学都会有晨光时间,因为每个家长学的专业不同,所以晨光时间就是让家长轮流去小学,以自己的专业分享给学生一些故事。如果家长学的是中文,就会分享一些小说、故事,或是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像我同学的爸爸是电机械教授,他就会教一些原理,在课堂外学习更广泛的资源,我们都很喜欢这个环节。

本文节选自《现代校长》杂志2015年第1/2期,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现代校长》杂志,欢迎投稿及订阅。联系电话:010-82296464 E-mail:zhongjiao2014@163.com

更新:2015-02-06 05:15:4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