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李金霞“一对一”教学实验(一)

作者:玉人木子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育贤文学社 点击:1567

    

 

 多年前去北京考察,发现不少教育机构设有“一对一”的单项培训。咨询后深感效果甚好。但细问收费的确让人大惊失色。

有一年暑假两个孩子的家长找到我要“一对一”辅导作文,我不乐意接受这个要求。第一我不是为了赚钱收家长昂贵费用,第二暑假有不少孩子在等着我,拒绝了两位家长。暑假结束后又打来电话,家长很是诚恳,除了敬仰还带了一个朋友的言说。说心里话,一个月下来天天上作文课已经累得够呛,再这样坚持上课,我的身体是吃不消的。再次拒绝。谁料家长竟然直接找到门上,一番言谈后深感家长焦虑、无奈。

孩子带来了,简单测试后我惊呆了:这个二年级孩子竟然不会拼音,写话就别提了。朗读困难,不仅不敢出声,还不认识字,与我文学社的二年级孩子相比,天地之差。难怪家长如此之急!

怎么办?家长的眼神除了无助和企盼剩下的似乎是哀求了。我很同情孩子,也很理解家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开始了“一对一”的辅导。

从字母入手,再到拼音。我成了一年级的语老师。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再加上这孩子顽皮捣蛋,还得哄他开心,激发学习兴趣。我编了不少儿歌让他读。孩子的记忆力挺好,每天一首竟然能背下来。这便是学习的突破口。于是,我每天给他一首儿歌或者简短的儿童诗,他很喜欢还和我一起创编。我告诉他:这儿童诗就是由一个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很多的字才能会读、会写。孩子似乎能听进去了。和孩子一起把一年级课本上的生字练写、听写、造句。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字,口对口地教孩子朗读。

20天的训练,孩子明显进步了。不仅会拼音,而且喜欢说话、写话。家长很是欣慰。深感“一对一”效果特好。

然,这个孩子给我留下不少思考:

1  一个马上要升三年级的孩子为什么还不会拼音?

2   一个班60个孩子,怎么组织教学?

3  “高效课堂”的“高效”仅仅面对一部分学生吗?

4 家长有没有想过“我的孩子”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5面对这样的孩子学校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孩子?

 听不少老师说像这样的双差生学校还有不少。我们如何去改变他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忽然想起了几位教育家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古人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才也。”

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虽然我们都不是教育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师者。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自己该尽的责任,让孩子的学习生涯别再那么可怜,也许这便是为师之道吧。

更新:2015-02-03 08:47:1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