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新年
“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这,是我常常给自己和孩子们说的一句名言。
俗话说得好:三句不离本行。和同行交流话题最多的是“作文教学”,和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写什么作文”。一年孩子们要完成60篇作文,而且每篇话题不重复,还不能与语文课本上话题雷同。于是乎,每次解决“写什么”成了我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乃至吃饭、睡觉,看一部电视剧、观一个眼神、赏一个情节、读一个故事,观一则新闻都会有新思考,街头偶遇、突发事件、等等,都会激发写作灵感。小小本子装包里,时时记下新奇闻。和孩子们产生共鸣,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习作已经成为我们“育贤人”的共同习惯。
新年来临,可“新年怎么过”是举国上下人人关心的话题。我和这群喜欢创造的孩子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怎样过才能凸显“文化”、“新意”、“趣味”,不妨把自己的设想写一写,让我们拭目以待,谁的创意最独特。注意事项:避开天马行空之想象,要切合实际地规划、设计。可讨论,可独思……
孩子们一听,目光奇异。似乎没有听懂,也似乎怀疑我这个话题。面露难色者甚多。我又仔细地阐述了这个话题的目的和意义。教室里一下子宁静了,都在思考。我有点好笑,顺便悄声问第一排的一个孩子:怎么不商议啊?
“不可不可,若商议了就没意思了。还是自个考虑自个儿的才算自己的创意啊。”呵呵,明白我的要求了。
只见有的孩子在草纸上画脑思维图,有的抓耳挠腮,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欲言又止,有的窥视他人……、
“设想好的可以动笔了”。
40分钟左右,不少设计方案已陆续呈上来了。我一边读一边抿嘴笑。因为孩子们的创意的确让我感动。
“小区联欢”、“少年宫的节目比赛”、“自编对联”、“马拉松长跑”、“家庭串串烧”、“春晚要变样”、“读书交流会”、“DIY大赛”……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则方案:体育场人流多,面积大,在大年初一摆个“作文擂台赛”、“书画大竞技”、“武术连连看”……这个创意不错,真不错!
小作家陈一豪的“新年新过法”让我为之一振,打出来供大家赏析。
新年新过法
陈一豪
四季之道,轮回而已。冬春交接万物复苏时,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过年成了一件常事,似乎没有什么新鲜之感。
大人们面露难色,除了要筹年货,便是满大街地购买衣服,眼花缭乱地转了几天还未买到称心如意的。小孩子们倒是天天盼过年,因为有电视看,有电脑玩,还能放鞭炮、买玩具,挣压岁钱……
其实过年,只是历法上的交接。有曰“期三百有六句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一年与一年,哪天都可以断开。既是传统历法,应由文化。可现在呢?《礼记》云:“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虽然对于过年来说不那么严重,但也很没味。为什么有人抱怨春晚没趣儿呢?余以为亦是此理。
因此,我常常幻想:过年该添加点什么呢?
譬如,已有文件规定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寒假时间如此之长,与其放任自流,不如组织些活动。诸如球技精英展示其风采;喜欢毛笔字者与喜好古汉语联袂写出楹联、对联,无偿赠与路人;组织数理优等生参加奥赛……
另外,春晚舞台上再多一些如《少年中国说》、《千字文》等历史文化产物,添一些生活窍门讲解,才不会“外本内末”。也更实用些,不是么?
对小城市而言,政府可以利用一部分经费组织一些有奖活动,出一些文化历史迷,诚如老子所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再者,城里孩子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到乡下去,感受淳朴乡风,可以带一些玩具、图书去,也让留守儿童感到冬天里的一把火。互补互益,何乐不为?
愚人有诗曰:新年有创意,弃去滥花金。旧事添新意,回归文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