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需要“肯定”
其实,下笔的欲望早已经强烈得不能再强烈了,却迟迟未能实现。原因很简单,内心感到了莫名的沉重、压抑、痛苦、悲哀、愤怒。醒目的新闻赫然面前:
保定高碑店六岁学生遭老师体罚致臀部青紫
2014年10月9日,网曝高碑店幸福路小学一学生遭老师体罚,臀部有淤青和大片紫红色印记。家长称孩子被打后受到了惊吓,都不愿去上学,正在带孩子去北京看心理医生,并决定为其转学。高碑店教育局称,已经对涉事老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做出处罚。
更为震惊的是,打开贴吧,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声、据理力争的含冤申辩声,夹杂着唇枪舌剑、污言秽语着实令人难以喘息。
说奇怪,仔细想来,的确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好长一段日子了,关于教育、学校、教师的报道完全可以形容为劈头盖脸暴风骤雨唾弃连天,无论是某某校长不顾廉耻带着学生开房、某某老师厚颜无耻索要过节礼物、某某学校置学生能够健康于不顾雾霾中室外考试,教育犹如病入膏肓千疮百孔、老师恰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怨声载道、口诛笔伐,好像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如此窒息的时刻,我忐忑不安忧心忡忡。
其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道要走向对立?作为两大重要的教育方式,一个作为孩子成长的“子宫”,对于形成“优良品德、作息习惯、健康体魄、天赋挖掘”至关重要,一个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致力于培养“团队意识、学习习惯、善于合作学会倾听、敢于批判、发现生活与现实的联系的能力”,可谓相互弥补相辅相成。承认学校教育满是问题,学校有问题校长有问题老师有问题,家长的怀疑随会之而来。虽然经济、能力所限,他们不会通通把自己的孩子送至国外送进给国内知名学校送给优秀教师,但是,名校名师就让家长能信赖吗?同时,学校也会把自己“武装起来包裹起来保护起来”,以便能够更加顺利和谐的生活。久而久之,本来应该志同道合齐心协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则会相互背离。别说事半功倍了,即便事倍了功还能半吗?
其二,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还能融洽?提防着 “给自己找麻烦”,教师还能够和家长推心置腹坦诚布公地说说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急需改进的地方吗?即使对自己孩子还不错,倘若朋友、同事、家人的孩子在学校老师那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怎么不能义愤难平并且“恨屋及乌”呢?彼此都有意识的添加层面纱,貌似相识实则陌生避免热情实际冷漠,关系还能好到哪里去呢!网络里可以不留名姓,足能见到教师的“心灰意冷”:“现在的孩子都是宝儿!沾不得碰不得!你打两下,这下好了吧!丢掉工作!还得赔上全部家产,然后借外债!奉劝老师同行们,以后有调皮捣蛋的,可别管了,爱怎样就怎样,你打一下,骂两句,你这一辈子就敢完蛋了。挣那么点微薄的工资,瞎折腾什么!”,足能见到家长的“横眉冷对”:“孩子是无辜的。但是回了学校估计就是老师肯定就不管了,愿意学就跟着学,找老师问问题估计也爱答不理,不愿意学上课随便说话玩老师也不管,人性次点的老师说不定让同学也不搭理这孩子。”原本出发点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好”,合力十足的两方,关系却是如此僵化,不得不让人心痛。
其三,学生的发展还能正常?孩子的长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和心理,二是智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够成为正常。或许,有的学生智力超群有的学生抗干扰能力强有的学生天赋绝佳,他们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人无一例外的都是社会人,尤其是现代社会,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父母,一边是教诲自己的老师,两方对立,他们将偏向谁呢?他们肯定陷入两难抉择。把苦闷独自憋在心里?对父母老师全都阳奉阴违?相信,无论哪种方式都会造就心理不健康的的学生。丧失了是非观、诚信品质的孩子能说成正常吗?
所有的忧虑,所有的对立,解决的方法实在简单得很。那就是,变批评个别教育现象为肯定教育的主流,利用舆论的力量还原教育上的正能量。
走进教育,可圈可点的老师,可歌可泣的故事的的确确很多很多。霍懋征老师无私的爱让我们叹为观止;魏书生老师高举法治旗帜规范学生;李希贵老师寻梦教育毅然辞去了一局之长;崔其升校长临危受命接下了濒临倒闭的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迅速崛起;王梅香老师深爱农村教育“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也要在大山里教书”;李吉林老师孜孜不倦开创了“情景教学”的新天地;高碑店五中杜志东老师常年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计报酬无怨无悔;高碑店二中因改扩建需要临时搬迁,张国平校长带领全校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学生的学习没受到丝毫影响......正式这样无数的平凡老师平凡校长平凡学校推动者我国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推动千家万户的和谐吉祥,推动者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蒸蒸日上,扪心自问,我们能不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为之欢呼吗?
周弘老师坚持“赏识教育”十年如一日,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和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全社会普遍认同,要想孩子发展好及时发现优点并且大力进行表扬激励必不可少。教师也是常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们同样迫切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获得大众的关注与认可。肯定了,也会欢呼雀跃;否定了,也能垂头丧气;经常表彰,前进动力十足;屡屡受到打击,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媒体狂轰乱炸的教育丑闻,其实并没恶意,不过要从教人员时时刻刻警钟长鸣,改进不足发扬优势以便朝着更好的目标努力奋斗。不过是,好多人领会错了记者或作者的意图,把经念歪了搞扭曲了,这里面不乏老师。于是,家长愤愤然,老师灰灰然。甚而至于,家长、老师怒目而视。怒目而视还是有原因的?谁叫媒体所用“贬义词”数量超多呢!
语言是艺术。一个意思,如此讲人心振奋,换个说法却不容易被接受,取得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时下提倡正能量,既然都是出于“为了教育更光明为了孩子前途更广阔为了明天更美好”,何不在遣词造句上斟酌一番,让褒义词温暖的词语充斥人的眼球呢。即使个别学校、个别老师出现了某些差池,也能敞开胸襟善意提醒,家长深明大义克制理解,老师心领神会虚心接受。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同样适合教育适合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