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责任”话题想到了……
各位老师好: 很感谢河南语文学会给我们河南语文专家、名师交流的机会。 我来之道家之源、黄金之城、苹果之乡——灵宝市。自小是个三点钟起床,玩点文字的“叫明鸡”。小说、散文、诗歌、教学论文、教育故事、甚至古体诗我不仅喜欢阅读,而且乐于创作。呵呵,这“鸡鸣三省”的典故可不是因我而名。但处在金三角,与山西、陕西友好往来过;在陕西宝鸡教育学院亮相过;在山西小学生拼音报社上过课。唯独没在中原露过锋芒。 说无动静也不太现实。去年在安阳柳文生大师的力荐下主编了几本小学生作文书。这个小举动,与今天在座的各位比起来,实乃“小巫见大巫”。我说点什么呢?从接到通知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我明白大家都是“国军”,什么“战争”没见过啊。而我只是一个“江湖卖艺人”。杀杀打打,无人管束。有人称我“自由女神”,哈,这个称呼我喜欢。但我不是神,是人,是一个敢于“独舞”的女人! 十多年前,我应聘在一所私立学校当语文老师。当时学校的特色是“作文与书法”。校长见我责任心强、善于创新,还有点文字功底就把作文实验班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我。而且要求在全国报刊杂志每年至少发表十篇学生作品。为了干出成绩,那几年我简直就是在拼命。每天早上五点进教室辅导学生读书、背文章、晚上八点在教室指导写日记。校园早已没有动静了,我还在批改日记。三年下来,我带的学生升学考试语文成绩人均97、5分。遥遥领先。而且平均每人也在全国各大报纸、刊物上发表了作文。我也累积了十几万字的教学论文和反思(后连载在灵宝教育)。实验成功了,学校出名了,可我也彻底地变成了精神病患者——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满脑都是作文、作文。 “你之所得这种病,是因为你的想法不能实现,思虑过多。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病就能恢复。否则……”这是医生次级大脑皮层的谏言。我知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考试,墨守成规让我无法大刀阔斧,压抑着我的思维,我的创新。做了近20年的语文老师,我最想说的是不管哪一行职业怎样改革,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改革。 今天我想谈谈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理想和做法。 作文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任何一项活动比写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可这种文字游戏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玩。不少语文老师为这片难啃的荒地尝试、叹息、彷徨,最终到随波逐流。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过分追求分数,忽略了教育是“立德立人立言”。 因此,老师越来越难当,作文越教越不会教。现在的孩子摄取信息量不比我们少。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都是在他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强行接受的。一旦定型之后,他可能终生都无法跳出来,实际上也就永远丧失了自己的语言,这是最可怕的。这种例子枚不胜举。 比方说老师让孩子写一个建筑物,如果要精确地描述这个建筑物的形状、面积、作用等,必须要知道这个建筑师的设计意图、而且要带孩子参观、访问、调查方可理出头绪。知识性的东西不允许编造,可我们却不管这些,硬是让孩子写出作文来。孩子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抄袭、借鉴。会借用的倒也说得过去,可不会借用者洋相百出。闹出无数笑话。 我为什么要列举这个例子呢?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语文老师的电话:“我是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有关桥这个话题的作文不知道该怎样指导?学生多数写的是卢沟桥、赵州桥、黄河长江大桥等,看着这些文字我很迷惑。感觉学生不是从网上抄的就是到作文书上仿写的。如此作文实在让我不知所措啊!作文一名语文老师,我不能引导孩子写出身边的桥,很是自责,也很遗憾,更不知道作文该怎样教了。请您给我一个方案。” 我判定这是一个善于思考和钻研的老师,而且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像这样不着边际的习作教学老师只能让孩子去网上调、作文书上抄、或者范文,可这位老师很想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去创作,我不能不支持,为这个老师的想法感到欣慰。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语言即使再优美只能给人一种“假、大、空”的视觉。面对这个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很快就说:“老师,我建议您给孩子周末布置动手、观察、拍照的作业。比如,要写桥这个话题,你可以让孩子寻找附近的桥,了解它的建筑、历史、故事、作用等。如果桥上没有标注有关资料,可以让孩子做调查,问问村上年纪大的人,现在条件多好,让孩子拍照,然后把自己拍得照片做成课件,给孩子一个展示、讲解的机会。孩子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寻找资料,把资料整合一下,加上自己常常目视这座家乡的桥,与桥之间肯定有不少的故事,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桥……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养成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作文都困惑。 于是我认真研读了1——12册北师大的语文课本。发现有不少写话、习作因地域、习俗受限让老师无从下手。老师驾驭不了的东西自然落到了家庭身上,一些条件好素质高的家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一些普通百姓就毫无办法。常听家长说这哪是给孩子布置作业呀,明显是难堪家长。因此,许多家长对教师不满,对教育不满。对孩子更不满。我不明白,是教材编写的问题还是老师教的问题。有时也会突发萌想:为什么我们河师大不编教材?把我们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惯、地域特色编进去,让人家跟着我们走路。与南方相比,我们中原人的确少了创新。不说别的,就拿孩子高考作文来说,我们不难发现教了十几年的作文,最后依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思想一致,材料相似,而且思维方式雷同,表达方式单调。孩子的个性在哪里?他们鲜活的创造能力到哪里去了?我疑问,甚至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行批判。往往在给老师讲课时批评语文老师自己不动笔,怎能让孩子写出好作品,明显是空口套白狼,人家家长怎样尊重你,理解你,学生怎样敬佩你、赏识你。所以,我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是:一个人带着一群人找食物,这个人必须慧眼独特,能说会写。方可让这群人吃好、吃饱。 其实,孩子的思维特征是文学的、感性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我自己认为在中小学时代,不要过多地让孩子写读后感、说明文、议论文,应该让他多去感受、去体验。感受多了,体验丰富了,对事物就有了比较,有了区别,理性思考的需要就产生了。这里的理性是建立在活生生的感性的基础上的,他的思想才有根,才有生命。从而语言也就有了“情真意切”,绝不会假大空,布满套路,蒙上“灰色”。 于是,我打出了“绿色作文“的品牌。这一做就是十年。这十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由“应试作文”转型到“绿色作文”。虽放荡不羁,但却步入仙境。 2013年,窦桂梅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语文就是要给孩子一座田园和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秘密花园”——文学的审美享受洋溢其中,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 2007年,我就提出了“育贤文学教我作文,文学育贤教我做人”, “用花的课堂写叶的作文”、“播一路绿色,享一生余香”。在我的教学中不是纯粹的作文训练,而是涵盖了孩子成长、成才。“学好作文,受用终身”是我提出的口号。 那三句话是我们的社训。同时我总结出了十句写作名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激情是创作的先导;发现是创作的前提;构思是创作的关键;想象是创作的翅膀;语言是文章的色彩;耐寒是文章的灵魂;新意是文章的生命;知识是创作的基础,功夫是创作的保证。 一次次跌倒、爬起来我没有哭。而教室悬挂的几十面锦旗却让我流泪了。因为这十年我独自在狂舞。 去外地学习、讲座才发现,一个人行走太慢、太慢,和专家、高手相比太微不足道了!读书学习成了一种习惯,静静地读着感悟到很多很多先前不曾在乎的知识。如今品起来是那么的有味道。始终认为做教师干教育必须有超强的本领,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学。否则驾驭不了当今知识面宽广的孩子。 虽然不曾在教育的前沿却一直行走在边缘。我相信学有所专一定会收获无限。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课堂实例。一个关于“责任”话题的作文。下面是我发表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报》的一篇教学反思。 由“责任”话题想到了…… 一上课我板书了“责任”二字。责任是什么?我没有解释,让孩子通过具体的事例诠释它的概念、意义。孩子们的语言很有哲理。 李佳艺说责任就是多操心,是主人翁一种无形的东西; 董玉洁说责任就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最好;李龙霄说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真没想到孩子们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责任时时处处伴随着。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农民的责任是种好庄稼……作为一名小学生你的责任又是什么呢?面对这些责任,你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一篇与责任有关的作文 。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用了几分钟分析、思考后无人在短时间内定好题目。 我没有提示,给大家留足时间。 眉头紧缩的、沉思冥想的、豁然开朗的,大家的表情丰富,我忍俊不已。 不多时,一些题目就出来了:先锋者的责任、责任心是我的好友、承诺了就要去履行、 我的责任、责任伴我行、值日生的责任、我们都要有责任心……呵呵,话题既有叙事,又有议论,还有哲思。我不能不叹服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敏捷。这与我长期进行各语文种能力的训练密不可分。 我教作文,摈弃了程式化的教学,本着写作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不是一种纯粹的作文形式,而是一种人生的形式。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品悟经典作品,孩子们从名家的作品中体悟文字的优美,结构的独特,布局的精美等等特点,把这些很自然地融入到写作技巧上,同时趁热打铁进行现场训练。当然了,孩子们必定能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每一次作文没有雷同,没有像工艺流程规则那样,所以孩子们的作文很新颖,总是让我眼前一亮,哦,他是这样写的,她又是处在这样一个角度。拍手称快时我感到了一种未有的欣慰和成功。 家长总是说:“李老师,为什么孩子在您这里能写出真实的、优质的作文,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常常思考:人人都有写作的能力,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人人都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为什么我们非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控制在固定的模式、装在一个特意打造的盒子里,让他的能量得不到释放?这种天性长期受到控制,当被牵着鼻子走时,个体行为受到严重的阻挠,失去了自主,不得不按照一定的要求去拼凑、去应付。语言少了活力,感情少了真诚。如此下去,怎能写好打动人心的文字呢?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作文的人,我痛心过、狂躁过、甚至愤怒过。 当看到国人开始重视母语,高考语文分数将提至180分时,我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留残渣,如果再崇洋媚外我不敢想象未来。这一群孩子,他们身上少了文化的味道,一味地受潮流牵制、影响,丢掉了国人本该拥有的气质和文化,乃至综合修养。有几个人在静心读书!中文系的学生写论文都是东拼西凑,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慎思! 但如何践行语文教学,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颗原子弹。我迫切希望有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方案来践行我们伟大的语文改革。更希望在作文这快肥沃的田野播撒绿色的种子,结出甜美的果实。 这或许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最近我研读了不少中内外作文教学,明显发现我们的作文教学弊端种种,作为一名普通的江湖卖艺人,我庆幸自己有一块试验田,还能为所欲为。今天所讲只代表我个人见解和做法,我渴望同声,也希望有异音。
感谢济南出版社的朱社长能和我们现场交流,并给我们河南语文人提供了这么好的展示舞台。我会带领我的孩子们用文字演绎人生的美丽,也希望出版社能与我们合作,共造美好明天。
谢谢各位
201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