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分享阅读 分享爱 读书会”之感
晚上7点30应邀到风情园听一夫老师的讲座。
不知他何许人也,只听说与阅读有关。于是乎,不管疲劳、饥渴,匆奔而去。不想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二楼宴会厅已开始了讲座。找个位置开始了悉心聆听。
一夫老师很年青,语言风趣幽默,随手掂来生活小例。他强调:做爸妈要养成给孩子读故事的习惯。家人有共语就显得和谐。
第一次互动时有位家长给我印象特深,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单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思维敏捷、语言准确、有深度,看的出这是一位综合素质很高的爸爸。他对“通语”的解释很到位。我不能不感慨年轻的爸爸、妈妈的确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活跃、胆大、富有创新,
一夫老师说家长为什么要学习呢,是要把别人的思想吸纳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家教这一块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实践,才有可能在教育孩子时不走弯路、错路。
分享第二个故事《大卫,不可以》。这是一本启发绘本。是大卫 香农模仿自己五岁时的涂鸦而创作的图画书。文中除了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小男孩大卫的调皮行为外,在收尾之处却有贴心的安排。大卫犯了错误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卫,不可以。”大卫闯了大祸后虽然受到了处罚,但仍然得到了妈妈的拥抱和温馨的爱。常常做错事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时,一定觉得很安心,有一种释然之感。
现场的一位妈妈讲得有声有色。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有感而发。其实,作者不单是让孩子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也让每一个大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进而产生共鸣。是啊,我们不都是在妈妈的“不可以!不可以……”的哀号与斥责声中长大的吗? 孩子的那些个举动,那张牙舞爪的捣蛋行为,那还没学会走就想跑的叛逆,那眼泪鼻涕还没擦干就能露牙坏笑,喜欢在户外摸爬滚打,喜欢在洗手间玩水,喜欢够高处的东西,喜欢在屋里拍打皮球,中午不喜欢睡觉……这些不都是平常家里发生的事吗? 再听听那句话“大卫,不可以”的吼叫,大人也会发现自己就像大卫的妈妈一样,不时地对孩子说“不可以”,简直是永不下班的“站岗”。但是谁让我们这些暴躁如狂的妈妈,突然又安静得温柔似水的呢?孩子和妈妈共享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共鸣,从而让孩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惯。
互动:三位妈妈表演一段孩子要玩沙子的情景后提出问题:此时此刻妈妈有什么感受吗?妈妈的理解多种多样。
案例:非州,美国,中国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中国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叫做自己的理解”?一个不假思索的回答。听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我们有不少孩子小学都快毕业了,面对一个问题常常会用“我不知道”四个字代替。这说明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
一夫老师讲到学龄前的儿童家长与其对话千万不要用负面词语。和孩子沟通是需要学习的。并出示话题让妈妈处理,从多种方法中发现最好的方法,尝试运用。
妈妈不要怕麻烦约束孩子发展的机会。这句话说得很真实,往往我们做父母的为了自己方便、省劲、省心,不要孩子做这个、做那个,例如孩子自己吃饭,饭菜怕掉在地下、落到衣服上,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要不断地洗衣服、拖地。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抑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现在,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童年?不能不令人深思。
分享第三个故事:《给爸爸的吻》。这位爸爸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给爸爸的吻》更温暖、更智慧的亲子故事了。它的温暖和智慧之源,来自小熊的爸爸那柔和、细致和耐心的舔犊之爱。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告诉所有为人父者怎样去做一个好父亲
第二段落:分享爱。
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人参与。我是一号,巧遇朱阳中心幼儿园园长李靖。五年前在他们幼儿园讲过课,其实我当时就特想在幼儿园推广绘本和看图说话 。目的是让孩子及早接触语言,为小学的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李靖是一位很有思想、善于创新、意识超前的园长。今天在此相逢确属缘分。我们刚好分在一组,有了近距离的交流。她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不愧是一位优秀园长。当一夫老师让我们说出老公的优点时,大家脸上都是幸福。
在爱中,我们陶醉着,快乐着……
一夫老师讲课始终带着微笑,有板有眼,如沐春风。
听后思考:
一夫老师这堂讲座让父母明确认识到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而且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我最欣慰的是今晚到场的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接受学习,紧随专家引领。我想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及时给孩子输送营养,那么孩子在小学阶段一定会热爱阅读。久而久之,阅读如同吃饭、喝水一般。丰富了孩子视野,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强烈建议:每个家长都应该听听一夫老师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