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与梁恕俭同行
梁恕俭是我的网友,也是博友。虽然相守几年,但未曾走进彼此心田。说来也奇,今早三点起床,“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的一网友发来一个网址,我好生纳闷,本来想写点东西,但又经不住诱惑,打开,竟然是一段音频,标题是《教师写作,让思想行走》。一般凌晨不敢开视频、音频,怕打扰家人休息,便把门牢牢关上,仔细聆听,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开始了娓娓的述说。
我一边听,一边用键盘记录,暂且就放在我们俩QQ的对话框中。生平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
他如同在讲一个遥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好像是我。同样的磨砺,同样的爱好,同样的孜孜以求……怎么讲到我的心窝了啊!
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认真地听了起来。每一个词句都给我深深的震撼。甚至让我泪流成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不能不再一次走进梁恕俭的博客,重新审视,我想进一步地了解他,学习他。
梁恕俭,山东临沂人,1991年中师毕业,2005年开始北漂,2011年起任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培训师。著有《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每课一诗》,编有《问道课堂11》、《高效课堂100问》等。这么一段话我曾经看过,但似乎没有牵动过心弦,今天再看,犹如一本厚重的百科大全,不知得花费多少时间去品悟!
“把每一个日子变成文字”,这一句话我极为赞赏。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一直把文字当做精神食粮。当别人还在沉睡时,我已坐在电脑前开始了文字旅行。不管游到哪里,我都会很欣慰。伴着我的文字,夹杂着思绪,我的思想有了方向,境界一点点攀升,有时再读自己写下的点滴,竟然是一种莫名的激荡和鼓舞。日子就这样过着,文字就这样飞翔着,不经意间就会有报纸、杂志上那么一个小小的惊喜。在文字中行走,在童心中飞扬,这是我对自己的阐释。但从来没有梁老师总结得这么朴素、平实,我感动梁老师的文字!
“写作是思想的拐杖,离开写作思想走不了多远。”这句话我也曾经给教师讲座时用过。想不到我和梁老师竟然有这么多的相似点。缘分,在瞬间加深了一层。他每天书写博客,他的博客有近2000篇文章。这些都归功于他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圆珠笔(当然,今天有了大屏幕智能手机)。他及时记下鲜活的素材,抓住关键词,然后再把这些材料扩展成一篇篇文章。他激情饱满地说,不要抱怨平淡的生活,即使一个平凡的老师,身边也有许多值得记载的故事!比如上一节课,接一个新班,遇到一个特殊的孩子,这些素材都可以变成文字,这些文字虽然不是怎么优美,但只要不懈地写,就会越写越好,在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自己变化很大。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八年前自己还在一线当老师,除了写教学计划、总结之外,就是一味地抄写教案。写了近20年,水平依然一般。当有了自己的自留地——文学社时,我就不断地施肥、浇灌,在播种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问题,要分析、要思考,甚至还要验证。我只有拿起笔一次次挑战,一次次校正。正是由于坚持写作,我的思想睿智,思维敏捷,谈吐儒雅。这些丰厚的收获得益于我的1000多篇文章。我没有追求发表、见报,但最起码把我对问题、对学术、对文学浅显的理解深化了。至今,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能出版至少三本文集。这何尝不是人生一笔丰硕的收获呢?这项工程的伟大意义在于我坚持了,我很有价值。
每天在文字中行走,我的右手拇指因长期敲击键盘变形了,常常会疼痛。但这并不妨碍我每天写一些文字,我写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我的小星星,我的生活感受,我的亲朋好友,我敬佩的、爱戴的长者、智者……写着写着,我学会了洞察心灵,学会了淡泊名利,学会了沉静泰然,学会了胸襟宽宏。喜欢写,并没有感觉太累。
梁老师曾经被学校辞退,我曾经是一个代课教师。他辞退后拼命地写,我辞职后拼命地干。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我脚踏实地地美化着我的生活。我们都是深深热爱教育的人,但命运又跟我们开了玩笑,曾企图逼迫我们离开教育!我们硬是靠着摸爬滚打撑起了一片教育的蓝天。在这片田地里我们自由播撒,畅快遨游。我不得不说相同的故事,但有不同的情节,但最终的落脚点在“教育”,在这块肥沃却荆棘丛生的密林。
“为博客而活着”,梁老师,在您的博客端详了一天,我找到了支撑您生命的支柱。这支柱如同我的心脏,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前行着,在行进中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将变成我航行的一叶小舟,不管漂泊到哪里,我都会用文字装扮多彩的生活,用文字见证我的教育教学轨迹,用文字吐露我心中的那丝光亮。
“由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我越来越发现,思维的脉搏跳动的不是复杂的音符,是越来越简单的但却非常厚实、动听的曲子。我喜欢用一首首充满阳光的曲子点缀我的绿色庄园——我的绿色作文。我更喜欢背着简朴的行囊驰骋在广袤的天地——我的教育梦。
我知道,今天与您相提并论有些自不量力,但您不会鄙视我,你重视的是一颗永不懈怠的思想,一个把文字视为宗教的教育者!我敬佩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您不甘失败,您用您的行动诠释着一颗真正爱教育的心。在我燃烧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坚强、更伟大的行者——梁恕俭。
敬佩将载着我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