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朗诵”(图文)
孩子们很累了,天天写作,真的很了不起。面对这种状况,我即可部署老师们换一种欣赏文字的方式。低年级进行“作品朗诵会”,高年级“ 作品研讨会”。
这节课我来到了文化馆(2)班,早早坐在教室等候。看看表还有半个小时才能到上课时间。
还能读一会儿书。从书柜里取出《100位作家教你阅读与作文》。这本书是谭旭东主编的。在多年以前我们联系后我给文学社的孩子每人买了一本。我清楚记得每上一节课我都要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这些大作家的故事。孩子们认识了不少作家。从作家的写作阅历中深深明白:当作家必须勤奋。
“月亮妈妈,您终于来了,这些天飞哪里了。我好想您哦!”一个女孩子娇滴滴地说。
抬起头,是二年级的孙晓涵。这个孩子很腼腆,特别喜欢作文。说话超级有趣。而且夸张句在作文中屡屡出现,我很欣赏她。
孩子后面跟着爸爸,爸爸笑眯眯地说:“李老师,我这女儿太喜欢您了!这几天不见您,总是在家里念叨,月亮妈妈是不是去太空了啊?好些天没有踪迹。太阳爸爸也不找找啊!”
我一阵捧腹大笑,又感动万分。孩子们如此爱戴我!
孩子们陆续来了。这个班人不多,都是新生。
大家坐定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没有那么踊跃,一个个很胆小似的。
看到这种眼神,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孩子们怕朗诵吗?
还记得我上初一那年,全乡学生要在乡中学举行朗诵比赛。
我在本村中学上学(那时每个行政村都有中学),老师要从我们班级四五十人中挑选一个去镇上参赛。坐在大院里,一个个朗读选拔。过去老师不会说普通话,学生读书就是唱读,老师也从不纠正。能挑选上谁呢?
没想到竟然选上了我。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师说我勇敢、声音大。
傻乎乎地到了乡中学。那么多学生,那么多选手,我真的很怕。
清楚记得一个叫“曹样婷”的女同学,(后来我们都考上了重点初三,在同一个班级)“沙沙沙,沙沙沙……”,好像是一篇关于蚕的文章吧,时隔几十年记不得那么清楚。但她朗诵得太好听了。这声音柔软、有弹性地起伏着,是那么动听、悦耳、富有激情,那声音太有吸引力了。回家后我也模仿着读起来,慢慢地才发现好声音能震撼人心!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把“朗诵”作为很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我带的班学生不仅会写作文,而且还要会朗诵。因养之有素每次参加学校的“演讲与朗诵活动"我班学生总能夺魁。
一直认为:朗诵相对于无声的阅读,最大的优点,就是发出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富于抑扬顿挫的,有一定节律感,有一定音乐性的声音。这种声音有一种悦耳的功能。以朗诵和默读相比较,朗诵的优越性,第一,默读只有意义的感染,而朗诵则多了一层节奏和韵律的感染。第二,这样的节律感,是有利于记忆的;第三,朗诵不但有声音的感染力,还有形体动作的,表情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朗诵的体验效果是阅读,特别是默读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的作品写出来自己再诵出来才是真正的完美。因此我在谁家开设了“演讲与口才班”,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胆小、对语言不敏感这个困境。
我把自己当年的故事、以及朗诵在整个人生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明显有了胆量。而且把小手勇敢地举了起来。
虽然声音很小,虽然还算不上“诵”,太多的虽然,但我告诉孩子们:只要肯下功夫练,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进行了两轮大赛。第一轮是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这一轮没有人不敢上。第二轮是挑选自己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一段诵读出来。这一次明显比上一次好多了。不仅通畅,而且富有情感了。
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子经过我一句句指点,把那段文字朗诵得像模像样。最后评出今天的三位冠军,分别是郭静雯、常家琪、索凯越。
朗诵是一门技艺,也更是一门学问,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练习才会有不同程度的长进,当然这里也包含着一个“天性”。
我真诚希望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朗诵一定要重视起来。也更希望孩子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不断训练,我们的语感才会越来越强。对写作益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