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父亲”作文
改完作文,沉思良久。高兴,激动,一种成功的愉悦。
上课了,这一节课是小作家班的课。养成了第一节课评点的习惯。孩子们静静地等着我的评价。
我想让每个孩子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编好号开始诵读。“冰心”第一个上场,她写了整整两页半,标题是“老爸那些事”。读完后有人开始质问:你说父亲爱打篮球,为什么不用具体的事例描写呢?“我用了哦。父亲为了打球,把头都摔成了轻微脑振荡啊!”“你怎么不把那件事写详细呢??我认为是白描手法,这种写法不如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效果好。…”
“我认为题目改为爱打篮球的父亲更贴切。”争执不休。我最喜欢这样投入地听,谁说得意见正确马上表示支持,谁说得有偏差,立刻引导。我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的一篇篇作文就好比一颗颗珠宝,把它们埋在地下没人鉴赏,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值钱。好的东西要让更多的人品赏、把玩。孩子们力争展示自己的“珠宝”,别人提出缺陷的地方立刻下笔修改。争取把自己的珠宝打磨得更加灿烂。
“文子 ”的作品用三个小标题展示,每个小标题下有一个小故事。看起来很不错。但仔细分析标题太长,如果用一组偏正结构的标题多好。于是,大家帮着修改“红烧肉的爱”、“爱贪小便宜的恨”、“严厉的情”。而且在语言上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子笑眯眯地说:“这文章一评,猛然觉得有一种重新想写的感觉。”“那就再写一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随即告诉孩子们:文章不是论数量的,而是用质量衡量的。重新再写一定能写出一篇成功佳作。
有个女孩子叫田珂昕,她是解放小学的一名学生。爸爸去南方打工了,好久没有回家。妈妈的脚扭了,孩子每次上学来都是独来独往。批改她的文章,我是含着泪的。她的标题是“爸爸,我想您”。我给她打了一百分。当孩子站在讲台上饱含深情地把自己的文章朗诵给大家时,全场掌声,接下来又是无声。宁静的教室只有小姑娘默默地哭声。她用真实的事例,朴素的语言倾诉了一个孩子思念父亲的细腻情感。这也是很多农民工孩子普遍的心声!相比之下,我们条件好的孩子却不知道珍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娇气威逼父母给自己做这做那。
“白女”的父亲是一位城建工作者,下大雨带着全家检查路灯;“小月博士”的父亲是一名交警,执行工作铁面无私;“金丝猴”的父亲是一位军人,让他在部队看到了军风、军纪……
形形色色的孩子,形形色色的父亲。
这一次作文是成功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的父亲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父亲,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人给孩子带来的是做人的典范,成长的滋养品。
作文即做人。我想如果我们的父亲看到孩子们的作品,一定会说,孩子,你长大了。你懂得老爸了。一样地会然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