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话题
小作家班的孩子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法,但依然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今天我出示了“父亲”这个话题后。相当一部分孩子说我已经写过,没有必要再写了。
我微笑道:“孩子,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大作家写的父亲,赏完之后再告诉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训练这个话题。”
这是梁实秋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普通人》。这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因为小作家班的孩子有一定的阅读量,而且也具有鉴赏的能力。所以,欣赏名家作品是他们每周必修的课。
这篇文章很长,但经纬分明。以“父亲”的认真为纬线,以“是个群众演员”为经线。选材很有个性。比如,文中开头强调了父亲的“大胡子”,用孙子的一句话作为很有特色的一个“点”来描写。
“爷爷,你晚上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窝还是在被窝外边”,孙子的一句话不能不让读者发笑。可父亲却极其认真地问母亲,让母亲观察他睡觉的样子。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但却突出了父亲的“认真”。
其实,文章大笔描写的是父亲做群众演员的故事。用了很多实例来阐述父亲那么大岁数却还是那么“认真”。这种品质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转到现实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便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当然,孩子们听完后也各抒己见,而且也懂作者采用的是边叙边议的方法来写的。语言朴素,材料真切。这便是成功的写人方法。
“孩子们,你们用这种方法写自己的父亲,你觉得值得写吗?”
这下,没人再有意见了。于是,展开思路,开始了创作。
一个小时,一千多字的文章全出来了。这次作文写得很成功。脱离了孩子的那股稚气,而是有了很成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