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由何金平老师的“快乐阅读”古诗课引发的思考

作者:玉人木子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文化馆育贤文学社 点击:2484

  今天的市一小聚集了很多领导、专家、名师。笔者带着北京的一位朋友趁此机会也混进了听课的人群。正儿八经听一线老师的课很多次了,专家的课也时常熏陶。尤其喜欢听语文课。因为在潜意识里语文课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因为听起来很有味道。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让学生沉醉其中。

校园的黑板上公示着每一个班级的主讲老师和课题。由于对古诗词感兴趣,不加思索地走进何金平老师的课堂。此时,教室已没有凳子,很多听课者只能站着。

 黑板中央整齐地板书着“百家诗词校本研修课”。哦,原来是校本研修的内容。

 一段古典音乐《梅花三弄》悠扬动听,所有人沉醉其中。

 踏着这段古调,一起欣赏宋词元曲对对歌,老师一句,学生一句,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一位位古人抚琴吟诗的画面飘然眼前。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古?仿佛和贤哲一起聆听何老师的津津乐道。

 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欣赏了几首诗。整个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何老师音调温柔、亲切有加。孩子们朗诵水平相当不错。作为一位听课老师笔者深感佩服。这样的快乐阅读孩子怎能不想喜欢呢?而且当堂课积累背诵过了。

听后探讨:

1、国学经典阅读的方法是什么?

2、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会诵读,放手后怎样读?

3、能否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指导孩子不仅会读,会背,而且会自己翻译成现代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可以试着让孩子把文章扩成一段现代文,加上自己的情感是不是记忆更加牢固?

笔者认为古诗词有很高的的文学造诣,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的、值得记忆的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要转化成一种文化、一种积淀。孩子们在吸收的同时能否做一些释放,也就是所谓的运用。如果小小年龄懂得一些写法技巧,试探去写,那今天所学的知识将会更加牢固。

当然,本次活动是“快乐阅读”。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种阅读,都要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读书,这只是表面理解。而有些东西不一定停留在“快乐”的表层,深层次的挖掘才是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或许有人说一岁的孩子会叫“妈妈”,但他并不知道“妈妈”的含义。所以,对于诗词阅读笔者认为还需要静下心来去探索到底如何去教,怎样去学。各个年龄段的老师、孩子怎样把握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贾志敏老师能“古文今译”变成孩子的作文素材,我们可不可以去试探一下?或许有很多的发现。

更新:2013-03-29 06:45: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