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与作文专家同行的日子(图文)

作者:玉人木子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文化馆育贤文学社 点击:3942

                      陈明魁,您是一位伯乐 

全国第二次作文研讨会去年在郑州召开。管建刚、张祖庆老师的是主讲。祖庆引荐我和创新教育的陈明魁会长有了第一次谋面的机会。同在中原却不曾了解。但仅仅一面,却留下了彼此间的良好印象!

洛阳举行作文专题讲座时,陈会长又一次相约牡丹之城。只因事务繁忙没能去成,深表遗憾。这次,管建刚老师在郑州市上街区第二外国语中学讲座,陈主任于前一个晚上打来电话,通告了这次活动的安排以及周六周日的活动。

电话那头是他真诚的声音:“李老师,我之所以让您前来,很想让您听听这两个作文专家的课,因为我知道您作文教学搞得很有名气。我从来没邀请过省内的专家参加我组织的活动,您是第一个。想让您和专家多交流,听他们的课再整合您的课,形成咱河南省作文专家的教学特色。打造咱河南教育知名品牌。会务费、吃住我全包……”半个小时的长途电话,倾注着一个教育人的热诚和真情。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机场接管建刚老师呢。趁此机会给我打电话。明白陈会长的好意后,我思虑好久,自己虽然在作文教学中有点建树,但比起大专家们还差之甚远,竟然有陈会长这样的伯乐发掘,我岂能无动于衷?一个想法:明天一定去郑州听课。

急匆匆去西客站坐高铁,急匆匆买好去郑州的动车票。路上,陈主任发来短信,把车到站的时间说与他,他安排司机接我。

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郑州东站。顺着人流到达南广场。这时一位陌生人打来电话:“您是李老师吗?我是陈主任派来的司机小崔,您现在在哪里?”

“我在东站南广场。”

“不好意思啊,车子出现了故障,我在修车,没有办法接您了。”

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不是说好接我的嘛,我告诉过他到郑州我路线不熟悉的。难道姓陈的是说话不讲信用的人?我就很生气地发了一个信息:陈主任,您的司机没有接我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坐车。原本以为您一切都安排好了,现在我都不知道这哪是哪。怎么听课啊!

“我问问情况。”陈主任发来信息。

看来只有孤军作战了。我斗着胆问了一位上年纪的工作人员:“师傅,请问上街区怎么走?”他仔细打量我一下,皱着眉头操着豫东话告诉我:“这里离上街区很远很远,你怎么不坐到郑州车站的车啊!跑东站干嘛啊!怎么这么笨的妞!即使坐公交车到上街至少也得三个小时!”

妈呀,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坐高铁这么麻烦还不如做普通火车呢。我怎能跟上听课?现在已经是12点多了。原来自己匆匆买车票时根本就不知道东站和郑州站相距这么远!

跑到出租车跟前一问,坐出租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车费得二百多。这么贵!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那一刻,站在偌大的绿色通道下,我快要哭了。想给刘老师打电话,又觉得没有理由告诉他,他老人家和姨一定会着急的。想给老公打电话可又没有勇气,,因为他根本不同意我这么仓惶来郑。生活常识极差的我,才想起每次出门都是别人为我操心,我从来不知道路怎么走,车怎么乘,饭怎么买,钱怎么取。第一次遇到没有人接的问题,即使再着急也没有用。眼下最重要的是赶时间。

正好60路车来了,那个老叔告诉我,快上去听司机给你指路。

我赶快上车。瞄了一下他的工号7281001,他耐心地对我说:坐在前面听我给你随时指明路线。我感激地点点头。由于早上未吃饭急着买票,车到站又急着坐车,早已是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后悔极了!

突然,一个电话响起:“李老师,您现在到哪里了?车快修好了,我去接您。”有心不让他接,但又怕自己找不到。只好告诉他:我坐60路车,还没说完,司机师傅就说,你让他在西环路等你。”

终于,在西环路下车。一个字:饿死了。

幸好路边有卖小吃的。炸土豆,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先填一下肚子再说。谁知道做好后一尝竟然不是我想像的味道,全是脆的。人家一再解释我们做的都是这种味道。或许习惯不同吧,只好放下不吃了,因为咱的胃非同常人。叫苦不迭!

当末尾数是566的车号停在我面前时,我快要晕倒了。

上了车才发现这个小伙子是那么可爱。他告诉我:很抱歉,车出问题了。陈主任专门让我接您的。没有想到竟然让您走了这么多的弯路。

“咱们去吃点饭吧?”我对他说。

“不行,我得把您送到学校听课才算完成任务。”

陈会长打来电话问我到哪里了,小崔接住说:“李老师还没吃饭呢。”

“没事儿,我给她买点吃的在门口等着。”

风尘仆仆几个小时,到了上街学校时已经是三点了。

陈会长给我买了面包、蛋糕、还有牛奶。我一边吃一边听着翟暾老师的作文课。没有和陈会长说话的机会。

夜幕降临,凉风嗖嗖。陈会长一个人在楼下等着翟暾老师、还有我。下楼时才发现这个北方汉子竟然那么吃苦耐劳!坐在车上时,他把我介绍给翟老师。由于我们都是搞作文的,话题很多,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相互钦佩的好朋友!

饭间才知道,陈会长和我年龄差不多,看上去比我苍老。头发稀疏,但说出的每一句话却很有思想、更有创意。他用心地做着教育,而且是高层教育。他说:“我不缺钱花,但我很想让外地的专家到咱们河南作课,推动河南的教育。我更想让河南的老师走出去。实现我们河南人的价值!……”他的句句肺腑之言,让我对创新教育学会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陈明魁会长。他是一个真正的北方汉子!是一个有血有肉、集聚理想、价值、智慧的有本事人!相信他这位伯乐能让更多有识之士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曾扬明,与你相约中原

六年前,曾扬明就是我的网友。他的空间、博客我经常关注。相互往来,情谊深厚。

许是对语文有着同样的执着,同样的爱好,我们虽然相距很远,却能聆听到对方的思想,分享到对方的成功,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是福建宁化县实验小学的副校长,三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他的“表达本位体”语文教学在小语界高度认可。他的教学特色开放、大气、朴实、灵动”。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竟然能来郑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姐姐相逢中原”。

我要给他一个惊喜。陈会长安排我去机场接他。

路上,我兴奋不已。不知扬明长什么样儿,说什么腔调儿的话?我是否能听懂?见了面会怎样的激动不已?平时在网上我总是叫他“名扬”,他笑我记性差,总是攥改名字,订正了很多次,还是弄不清。我回复:姐姐年龄大了,请谅解哦。缘于班上有个孩子叫“名扬”的孩子。

小崔渐渐熟识,我们的话也多了起来。行驶40多分才到机场。下了车只觉得天气冷冰冰的。因为今天要接两个专家。一个是来自江苏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王益民老师,听说他这次主讲“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对于王益民老师,我读过他的文章,很崇拜他的博学和善思。

王老师先下飞机。中间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等到扬明的。用王老师的话来说,非常感谢我陪他的这一个小时。因为他是个很不安分的人,喜欢说话。听王老师说话简直是一种享受,他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语言极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微笑起来纯真、有魅力!且声音特好听。(他的讲座中完全把这些特质彰显出来了)一个小时的等待很短,极有趣味。

扬明的班机到了。我站在人群中焦急地张望着。小崔则拿着一个写着“曾扬明”的牌子醒目地等待着。这时我才发现:接专家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盯——揣摩——错——下一个——不像——这些程序不知道要反复多少遍。人群中不见扬明的踪影。人越来越少了,我只怕认不出他来。因为在《百家作文指导》上我见过他的大照,他在网上也给我发过一张,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眼睛深邃,富有个性。

小崔眼睛笑了,顺着小崔的眼神我向出站口望去:正是扬明。他在向小崔招手呢!扬明看到了我,好看的笑容提高了八度。握手再握手,如同多年不见的老弟。他还会亲热地拍着我的肩膀叫我“霞姐,美丽的霞姐,终于见到您……。”福建话我有时听不懂,电话里他必须放慢语速我才能听得懂,今天一见面可能是因为过于激动语速又快了,所以我又听不懂了。

王老师幽默地说:“曾老师,没想到吧?今天接我们的竟然是河南作文专家漂亮的李老师吧,我有些吃醋了,她是为你而来啊!”

明扬不善言谈,只是微微笑笑。此时我看到了他的沉稳、老练。

他不好意思地说:“霞姐姐,要是知道我们能在这里相逢,我一定给你带上我们家乡的酒娘,特别好喝,而且很适合女性喝。这些年,您一直关注我,鼓励我,我的成长与您分不开啊!”

“别那样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很勤奋、努力、不甘认输的好老师。每一次读你的文章都有一种怦然心动。因为你的语言充满活力,而且装载着新鲜的思想。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姐,很敬佩您。一直行走在作文教学这块荒地上。您的足迹我经常踏寻。有时当我没有勇气退缩时我就会想到你艰难地坚持走自己的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崎岖啊!您没有哭过,总是看到您那样灿烂地带着一群孩子在大自然中创作,您给了我多少勇气和鼓舞啊!您才是真正的专家。和您在一起我感到逊色!”

多么谦虚的扬明。打心眼里喜欢他!

他的讲座很有特点。他主讲课题是《听评课——走向专业的自觉》分四点完成。一、职业自觉与专业自觉;二、公开课的价值;三、公开课的课堂观察;四、评课,作为特殊的教学评论。

讲座中可以看书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研究、分析、总结的人!讲完课后他虚心地问我那里讲的好那里讲得不好。我有什么资格评价啊!作为一名年轻的专家已经很不错了。

我很欣赏他在那个晚上的教科研专家与几百位老师高端对话中彰显的魅力。因为这个活动是专家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很多老师早有所备,而且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但专家却无备迎战。那个晚上的专家有钟发全、纪勇、曾扬明、刘大春。

这个高端对话让我对杨明多了一些了解。我发现他博览群书,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语言富有层次,记忆力超群,竟然针对一连串的问题对答如流。切实一专家的派头儿!综合素质很高。

他告诉我:自己不行。有很多要学的东西。普通话不标准,语言别人听不懂,幽默感不够,过于严谨等等不足之处。如此慎密的一位专家相信他的将来一定更稳健、更长远。

曾老师,扬明,我的小弟,愿我们的友谊如泉水涓涓、清澈、纯净、永远!

           与专家同行共语,显自己渺小无比

虽然这几日一起和专家近距离的交流、接触,虽然也不经意地被他们当作专家叫来喊去,但明显发现自己的虚弱和单薄。首先没有他们的渊博和厚远,更没有他们的专注和勤奋。

不说别的,就拿钟发全的26本书来说,这仅仅是26本书吗?书的厚度可以测量,但心的高度无法丈量。我想钟老师的思想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吧。

曾老师和钟老师是好朋友。他们也是第一次见面。所以小曾就把我介绍给了钟老师。第一次看到钟老师,一个标准的四川人的形象深深地扎在我的心底。一开口,就有了气氛的骤升。他不像扬明那样拘谨,虽然他小我六岁,可说起话来相当幽默,甚至会让人笑得前俯后仰。很快我们就熟识了,他跟着曾老师叫我“霞姐姐”,而且叫得非常开心、好听。

索取了他的专著《走出困局,做幸福的老师》。打开前言有几句话让我疑虑重重:此书专论教师的困局与幸福,缘于主编的特殊阅历或经历,在您翻阅此书前,十分有必要地给您一份交代……教育战线上的一位十足的逃兵……本人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老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谈论起来。原来他一直钟爱教育,却被借调到组织部。教师、官员两个显然不同的概念。他更喜欢前者。所以他渴望回到教育事业中。他说:“即使我当一个宣传部长,中国不缺这一个官位,而我当老师最合适,我能把自己的文字、思想变成老师们需要的蛋糕、可乐,这才是我的价值,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这个与众不同的钟老师有着一支强势的团队。他的团队个个都是名师、名家,有的甚至是大专家。他很希望我也能加入他们的团队做事,享受教师最大的幸福。26本书,在中国,像他这样的年轻教师很少,难怪教育圈里称他“怪才、偏才、鬼才”!他自己的诠释很有意思,只因我无法牢记而已。想想自己至今连一本专著都没有,在小弟面前汗颜那!

王益民老师的“五共”让我受益匪浅。记忆最深刻的是“行舟文学社六大产品”,集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些方法自己也一直在用,但一直没有王老师总结得这么系统,这么有高度。

他在讲座中讲到: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坦率。11、宽容。12、教学策划艺术。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途径1、自我探索,自学成才;2、模仿借鉴,成就自我;3、以智生慧,因理得法。我最欣赏第三条途径。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做事,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关键是“智慧”这两个词在作怪。难道有智慧的人是天分吗?不,至少我认为不是,王老师也认为不是。他觉得一个人没有静下心来去做事,没有耐心地去研究、反思、永远不会有智慧。所以,他告诫老师成长就必须有这样一种“慧根”,佛学的一种理念。

我最欣赏这样一段话:

写作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

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于纸上。

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

实践的意思就是思考活动: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最起码在我认为一个专家必须具备写作和思考的能力。

王老师带着刚刚做完手术的病躯,站着讲了2个多小时,而且讲得相当精彩。这是我见到的很有魅力、有实力的专家。

纪勇老师的微笑感染着一群人。因为我们在一起吃饭、交流,彼此特别尊重。当我一登上qq时,纪老师就加了我,而且聊得很是投机。他的讲座一开始便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如果你想让老师们的劳动能够享受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他们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接着出示了很多让我记忆尤深的话:1、研究是一种生存状态2、研究是一种幸福过程;3、研究是一种人生修炼;4、职业不同,生存状态不同;5、职业相同,生存状态不同;6、生存状态不同,人生体验有异习惯于研究,不会人云亦云;7、面对浮躁有定力,每临大事有主张;8习惯于研究,不会怒发冲冠9、人世万化方为态  心平气和自相宜10、习惯与研究,不会傲然待物11、 世事肌理看通透  虚己待人得坦然   12、研究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自我满足,带来一种内在心灵的愉悦,它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幸福,它会是我们的日渐平凡的生活生出许多趣味,增加许多意义。

听着他的讲解,我方才明白了作为一位教育研究者应具备的许多素质。我和他相比差之甚远。,五个20多万的文字合起来就是一百多万字的专著。我怎能不佩服眼前的纪老师呢?

纪老师,我最想听到您的作文课,不知道何时能再睹您的风采,真正感悟作文教学。

翟暾老师是我见到的最朴素的作文专家。听完他的课和报告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堂课放在后边,报告放在前面效果会更好。翟老师微笑着说:“李老师果然慧眼啊!平时都是这样的,但今天征求他们的意见才这样做,所以不是很满意的。”

翟老师的课很具有现实性,操作起来极其容易,所以叫“简快作文”。老师们似乎很喜欢这种方法,但又在一旁说风凉话,应试作文!不错,中国教育就是应试,连我这“绿色作文”的高级研究员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这样的作文教学了。因为有共同话题,翟老师和我讨论起目前的作文教学。我们边谈边聊,甚至有很多想法不谋而合。飞机场上的依依惜别,让我对翟老师这个人情味极其浓厚的作文专家更加赞许、钦佩!

他的书我没有见到,不过他很快会寄给我的。相信这次见面,对我今后的作文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当然,洋思中学副校长刁勇、成都特级教师刘大春等等的课都给我了不同层面的提升。

这次参加第七届课改·教学· 教研· 暨教务主任高峰论坛,不仅与专家们同行同语,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专家的教育精髓和伟大实践。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采将是今后的奋斗目标。

               左起:纪勇老师、杜学宾老师

 

 

               曾扬明(左)

 

                (左:钟发全)

 

                    右:《小学教学》语文版主编周培红

更新:2012-11-23 05:57:3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