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是谁最早关注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作者:毛群益 来源: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点击:3237

 

   2002年,我在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这年冬季,我在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状况时,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管理,而这些孩子的思想行为往往有些怪异,是学校教育的难题。梳理这些打工者子女的教育症结,我就写了一篇短文《打工族后代教育堪忧》,投到《罗田报》。没多久,《罗田报》就发表了这篇文章。

   2003年春,我发现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没有人提及,觉得这可能是目前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就将此文投稿到《中国教育报》。没想到,泥牛入海半年多,一点反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是,2003729,《中国教育报》发了一个专版,同时发表了我的文章《打工族子女教育堪忧》和浙江省松阳报社潘益飞的文章《父母打工去,教育难题来》,还配发了两幅留守儿童的照片和一则调查资料,首次提出“留守学生”的概念。自此以后,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各种报刊开始登载大量新闻报道文章。

  前年秋季,三里畈高中副校长杨波(曾是我的学生)参加湖北省高中校长研修班学习,回家后对我说:“你的文章得到了专家重视。”原来,在这个研修班的一次留守孩子教育的讲座中,主讲的教授专家说,留守孩子教育问题是湖北罗田的一位乡村教师首先提出的,真了不起。

  将这段回忆写下来,也算作自己四十年教育生涯中的一个有意义的小插曲吧。但愿留守孩子的教育步入正常的教育轨道,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留守孩子更需要一片广阔的天地。

 

 

 

                                  2012919

更新:2012-09-19 19:23:0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