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教育家”和人造“名师”都是瞎胡闹
江苏新沂市教育局周奎英《“教育家”是一种倾向》一文狠批人造“教育家”和人造“名师”(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1年第4期),观点偏激却发人深省,特摘要推介如下。 一、狠批人造“名师” ……“名师”评比日趋频繁,竞争日趋激烈。在发现和“催生”了一批真正优秀的教师的同时,其唯“名”是瞻,唯“大”是逐,其实质是唯“利”是图的倾向也……一览无余。一些教师纷纷靠着自己的机巧“创造条件”摘得了名优教师的桂冠……有些“名教师”只是坐拥“名教师”的荣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人格,没有专业的成长与实践的智慧,没有自然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他们“成名”之后有的只是莫名的飞扬神采和睥睨表情,在他们的身上已经鲜见教育者质朴和善、虔敬万物的特质。 ……现在很多学校推出了自己的“名师”,设立了“名师工作室”,意在示范、辐射和影响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是,到底有多少“名师”在教师心目中是德艺双馨,具有自然的示范、辐射和影响力量?如果“名师”难孚众望,那么学校又在向教师暗示、传递着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学校教师之间的人际生态又会是怎样的?那些苦心孤诣希望坐上“名师”宝座却与之失之交臂的教师内心会产生多大的煎熬和痛苦?……更重要的一点是,“名师”应该是兴趣和热爱的自然结果,刻意获得“名师”荣衔之后,教师还会一如既往地热衷于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吗? (按:本市诸多“名师”的确贡献不大、麻烦不小!制造假材料、买通关系窃取“特级教师”名号的绝非个别,与评职中靠假材料过关的通病汇成泛滥歪风。“名师”还争得了每月数百上千津贴和诸多游山逛水艳遇,恶化了与众多普通教师的关系。因此,他们除开所教班级的考分和升学率较高之外,对推进素质教育、区域性提高教育质量贡献甚微。有了“名师”资本,不少人便开始钻营官场或跳槽赚大钱——继续发展自己、努力指导其他教师的不过凤毛麟角!) 二、狠批人造“教育家” 在本已被功利气息炙烤得无法自由呼吸的现实教育环境下,再人为地推出、命名一批“教育家”……,其初衷固然是好的,最终却会为庸俗的成才成名观推波助澜,“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五十多年前我们的国土上曾经响彻着“每个县都要有自己的鲁迅、梅兰芳”的口号,结果呢?迄今为止,我们也只是拥有一个鲁迅、一个梅兰芳。 不要把一些神圣的、美好的事物说得触手可及,这除了给后人留下“大无畏”的感受外,大约没有什么可以继承的东西。……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把“如何成为教育家”的问题回答得多么合情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事实情况是:即使按照你的意图毫厘不差地实践下去,我们也未必能“制造”出一个“教育家”来——当然,如果你预制好了帽子硬要给当事人带上去,那是你的自由。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而不是通过努力可以立即实现的。我们经常讲学生不是标准件,无法“塑造”,如此令人高山仰止的教育家岂能由我们的凡人俗手“定型”? ……现在的教师希望一课成名、一赛成名的人很多,稍微搞了一点研究就希望获得“超女效应”,稍微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希望顺势而上成“名”成“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慎重地对待教育家的评选,以便让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潜心育人,悉心领悟教育规律。 树立“教育家”的理想是必要的,教育家的引领和感召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压根就不要指望人人都能做成教育家——这不符合常态的逻辑。“教育家”的话题还是不要时时挂在嘴边为好。 越是缺少什么,我们越是呼唤什么;而越是“呼唤”什么,我们似乎更加缺少什么——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一流大学”,并没有随着我们的急迫心情加速到来。殷鉴不远,现在我们对于“教育家”的期盼恐怕也难以逃脱这一经年悖律。 (按:世界几千年、教育家不过百十人,中国几千年、教育家不过一二十人!期望十几年生成诸多教育家岂非痴人说梦——除非人造!可人造“名人”恰是政府的一贯爱好,你奈之何?) 三、该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大家自主发展的倾向 在我们任何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上,都不时地会闪烁出教育家的光辉,只是我们的亮度、耐久性还不够,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我们知道了,努力了,也就够了。其实,“教育家精神”比“教育家”本身更重要。 过分标榜“教育家”意味着将极少数优秀者从教师队伍中离析出来,在“脱颖而出”成为“名教师”“教育家”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他们逐渐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甚至走向了教师队伍普罗大众的对立面。 ……教师应该怀有平和的心、仁慈的襟怀,相信自己完整的奋斗史就是成功本身,相信人在旅途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就像蚕在吐丝时不要过于奢望自己将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这,已经是很好的生活状态了。 其实,敞开来讲,如果我们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激起教师的自觉成长意识,关注他们的专业生命,让弱者强大,踌躇者前进,有一天,我们也许会发现,有没有所谓的“教育家”真的无所谓——说到底,无论多么神圣,不就是一个名号吗? (按: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