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得上是“好学生”
学校、老师对于“好学生”的定义,和社会上、职场上的需求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什么有些校园里的“好学生”走入职场之后,会感觉很严重的不适应;相反,另一些在学校里不受老师待见的“边缘分子”走入职场却能如鱼得水?
读者来信
前些天,受人之托,帮朋友所在的广告公司推荐一个人。之所以找我,是因为她希望能通过我过去的老师,从我们系推荐一个优秀毕业生。电话里,朋友提出的条件是,应届研究生,男女不限。
我知道,类似这种熟人推荐的渠道,是企业节约招聘成本的重要方式。
老师很热情,当即表示有一个女孩非常优秀,算得上是全能型人才。
很快,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女孩发来的简历。说实话,这份简历非常漂亮,甚至称得上“耀眼”:重点大学本硕连读;学习成绩本科全系第一,研究生前三;校级十佳毕业生,最高奖学金获得者;市三好学生;是学校多个社团的核心人物,曾代表学校出国交流……
后来我和这个女孩短信、电话交流了几次,最大的感受就是彬彬有礼、滴水不漏,言谈间都是很标准化的措辞,得体,但让人察觉不出一丝一毫的个性。
没多久,我的这个感觉在朋友那里得到验证。她对我说,虽然这个女孩是那种标准的“好学生”,但实在不是我们要找的类型。尽管挑不出具体硬伤,但作为一个需要创意的行业,我们从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想法和态度。“太没个性了,太社会化了。”
这件事情很快过去,但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得上是“好学生”?
杜藤
老师说——
评价机制让很多学生被迫牺牲个性
■北京建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王伟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一线的教学工作,我也做过班主任,带过毕业班。在就业过程中,我确实发现那些平时被老师公认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而那些不太听话,颇有个性的孩子,反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这也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
首先,学校老师所认可的好学生一般是比较听话、成绩优秀的,从小到大长期扮演学生干部的角色,与老师沟通较多。这样的学生之所以受老师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听话,老师安排的工作能及时去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与老师沟通较多。在所谓“听话”的过程中,彰显个性就是不被鼓励的,学生会认为只有压抑自己的个性才能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欢,因此学生干部往往表现得比较成人化,虽然成绩优秀,举止成熟,但好像缺少个性,创造性不足。尽管每个教师都相信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是最好的,但现实生活中,老师的喜好或者某种功利性目的(例如管理方便)仍然会影响着培养目标。
其次,在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激励机制是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本来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制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评价需要量化。量化会给人一种公平的感觉,但量化指标中比重比较大的是学习成绩和参与的社会工作,尽管也分很多个方面,但对那些有个性、有主见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与奖学金无缘,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在评价的范围内;而很多学生为了能让自己的努力得到证明,拿到奖学金,就会参与一些自己本不喜欢的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为了拿到奖学金勾心斗角,不惜跟同学翻脸。这说明这种评价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评价范围比较狭窄,使得很多学生要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这种评价机制。
第三,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虽然现在行业种类繁多,但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很多家长始终认为孩子走仕途是最有前途的。学校中也有类似的观念,认为那些有领导能力、管理才能、帮助老师上传下达、成绩好的学生才是有能力的,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够看重。但是,能走仕途的孩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也可能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
最后,虽然说大学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最后一站,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上大学之前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就存在很多发展个性、潜能的关键时机。例如,2~3岁是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表达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果父母不够尊重或者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往往失去发展的机会。小学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但上学之后,学校往往对孩子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才是好,其他方面表现得再优秀,也算不上什么。因此,孩子为了让自己有信心,也会尽可能地努力学习课程,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到了初中、高中,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也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渴望,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其实,每个学生心里也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但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符合不同社会需求的人,除了学校的努力之外,家庭、社会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