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课堂” 民主只能是空话
课堂民主,才能“量产”人才
□ 潘文新
当认可“民主是个好东西”还会引起万众欢呼时,课堂民主掘进的深度,一定不容乐观。有人说“民主是民众把统治者关进笼子的工具”,那课堂“民主”就应是师生面对“课程”、“权威”、“评价”等保持自信、维护自尊、拥有自由的手段。还有的人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理想、道德规范”,那教育的“民主”就应是课堂的“必然”、“自然”,因为课堂不仅是我们今后生活的“修炼”,也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本身”;“民主”不仅是我们需要借用的“手段”,更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的”。
课堂民主的本真是精神的、思想的、心灵的“自由”。如果不忘祖训“有教无类”,我们的课堂立足现实追寻“三个面向”,就不能忽略约翰·穆勒说过:“在精神奴役的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还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一语中的,不是说传统课堂就培养不出人才吗?有,只是个别,只有真正民主的课堂才具有“量产”的能力。
课堂民主就是“自由”的课堂。“自由是民主的起点,也是民主的重点;民主是自由的体现,也是自由的工具。”而自由的前提却是“规范”,是“让渡”,是“妥协”,自由必须体现于规则。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对规则的遵守,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愿;同时多数人尊重少数人的正当利益和权利。通过“重建课堂结构”来保证课堂民主的实施,犹如国家的民主需经由相关“制度”来落实一样,现在各地探讨的“高效课堂”谱系中,包括宝应中学所实践的“理想课堂”,涵盖着器物层面课堂结构的建设:撤去讲台、围拢课桌、增加黑板,编制学案。流程层面课堂结构的建设:自学、讨论、展示、点拨、质疑、反馈。文化层面课堂结构的建设:小组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激励、评价改良、社会启蒙、文化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结构”保证“性质”,维护课堂的“民主和自由”,通过课堂结构对教师、课本、评价“禁口、禁事、禁时”,有效削弱与限制他们的“宰制权的扩张”,恢复和放大学生的“学习主权”。使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因素”,有了“确定且必然的”旨归。把课堂的主观性干扰降低,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把教师的质量“间差”控制得更小,使得课堂的科学性被再次发现,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由此,好的课堂变得可靠、稳定,并可以“复制”和“传递”。
经常有人用“缓行论”、“特色论”,来证明民主不适合我们,或者我们不适合民主,其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经济不够发达,人群素质太低,教育传统顽固等等,常常被拿来说事,尤以“素质太低论”最为顽固。结果不仅使民主成为别人的专利,同时我们自己还要低人一等。其实,没有人会反对说师生的素质决定课堂民主的质量,也不会有人反对素质越高的师生越有可能把不民主的课堂带进民主。“课堂民主需要高素质的学生、老师”是对的,可关键是,民主素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是在民主中培养出来的,还是在不民主中培养出来的?别忘了,民主课堂恰恰就是课堂民主的摇篮。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目前的“课堂民主”,始终是“家长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说始终是老师为学生着想,而学生自己犯不着主动参与。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到讨论、决策、管理的过程中去,那才是“自由式”民主。或许民主必须历经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但我们要明白这毕竟还不是真正完整的民主。另外,课堂上“一言堂”、“填鸭式”之所以“千夫所指”,却“死而不僵”,因为诱惑我们的,往往在于其“见效”、“有效”甚至“高效”。问题是衡量的时间标杆是多长,评判的素质标杆是几维,我们的课堂就是在追逐目标的急功近利中迷失了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常务副校长)
您对“课堂民主”如何理解?教师如何避免空洞热闹的“伪民主”?
课堂拒绝“伪民主”
□ 肖 川
“课堂民主”是开放的课堂。对于课堂而言,开放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保障。开放的课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多元思考,培养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课堂民主是学生可以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思想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而不是将教师的思考结论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教师的选择强加给学生。
课堂民主是分享的课堂,课堂上的交流应当公平、公正、有益。分享体现在,关注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学习生活中的状况、背景;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给予;它是心灵真诚的互对。
民主课堂是让学生快乐的课堂,同时又是充满理智、富于挑战的课堂。在民主课堂上,学生的“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理性”齐飞。一句话,课堂民主是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是飘扬着“人”的旗帜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遇的场所,是观照意义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
受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导”思想的影响,教学中的“质疑与探究”形同虚设,成为走过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怕学生乱了套,不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具有深度和开放性的问题。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或者不到位,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不能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这样的课堂只能让人感到“空洞的热闹”,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愉悦,感受到智慧之花的尽情绽放。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全部或部分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很少与外界接触。这就使学生的经验显得苍白和贫乏,情感也变得不细腻、不丰富。他们缺少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缺少对世事的洞察与探究,也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分享,最终无法参与到真正的“课堂民主”之中。同时,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已经习惯于被动依赖和服从权威,习惯于沿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往下走,然后按照老师的意图来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中随处可见:老师在上面“表演”,学生卖力配合,最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很多课堂上的民主是“伪民主”。
避免“伪民主”课堂,教师需要如何做呢?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敢于挑战。同时,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不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失望。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不在学生面前抱怨生活,即使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遭遇了不应有的挫折。当学生无礼地顶撞你,令你气恼时,你仍能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理智地对待学生。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即使你非常疲惫、非常沮丧。
其次,建设“课堂民主”应从根本上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发现”和“在发现中引导”,才能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
再其次,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观,即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课堂用什么样的流程来承载民主比较科学?
以生为本,民主才能落到实处
□ 任永生
课堂民主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只有落实课堂民主,课堂才能真正科学、高效。真正民主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反映在课堂上,表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遵循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和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再唱独角戏,而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课堂民主就是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民主就是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课堂,课堂民主就是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课堂,课堂民主就是学生用真情和激情演奏生命美好乐章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不但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不但培养了良好品质,还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教师在做导师和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只有在“课堂民主”的背景下,学生才能成为最好的自我,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育才能完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基本任务。因此,构建课堂民主应该是我们课堂建设的目标,或者说民主是科学建设课堂的必由之路,我主张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打造高效生命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课堂民主呢?我认为,必须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教学制度,形成一种新的课堂制度。没有新的课堂制度,课堂民主就是一句空话。
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来承载课堂民主呢?我认为应该是小组学习模式。其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学习小组,这就好像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一样,把种田变成了农民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依据科学的方法经营自己的土地,会大大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完成的双层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与提升。这样的课堂关键是教师必须把握分与统的科学尺度。所以教与学的关系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就是教师对统与分的把握。(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