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坐”利弊谈
自从前学期实行推门听课(上足课时的老师每周必须听课一节,不用打招呼、登记,只需做好听课笔记)、差额听课(课时不足的每周听课两节)制度后,再加上教研活动听课,只要是老老实实听课(听说也有抄教案应付的)的,几乎听遍了全校所有的班级。累有所得自不必说,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有好几个班级在讲台上北面设有“特坐”。
“特坐”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独立特坐”,无论班上的座位按四大组(双座)还是七小组(单人单桌),与“特坐”都是遥遥相望,之间隔着或长或短的距离。其次,特坐的正面对着的是教室门,与其他学生正对黑板的视线正好垂直相交。再次,因为讲台宽不足一米,只能放下一张单人桌,所以“特坐”视线与黑板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进出了几回设有“特坐”的班级,也观察了几个“特坐”的主人。 “特坐”,确实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及表现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有利的方面,表现在“特坐”的破坏作用被彻底瓦解。一方面因为“特坐”的主人只能与其他同学遥遥相望,不可能再产生语言或动作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其他同学故意清高,不愿意理他的原因;再加上有老师近距离约束,大家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的课堂上的纪律,确实大相径庭。
但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大家对“特坐”的主人歧视现象严重,挖苦打击的语言几乎不断,在行为上也有划清界限的趋势。“特坐”的主人对此也很敏感,特别有陌生老师走进教室,尤其表现得局促不安,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平静。其次,“特坐”根本不可能看到黑板上的内容,只能听老师讲,加上自己又坐在讲台上,有与老师平起平坐之嫌,总显得有些压抑。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总觉得这第二条有悖我国教育的法规,有“剥夺学生学习权利”之嫌,尽管是他们不学在前,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这样的“对待”似乎有些不妥。
纵观“特坐”效应,还是另想其他方法为好。当老师难,当班主任更难,难在每天都要挖空心思,与班里的捣蛋鬼们斗智斗勇。一招不灵,就会魔高一丈。但惩罚的“度”还是要慎重把握,因为惩罚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就要下决心摈弃,另寻良策再较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