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向“死记硬背”教育发起“游击战”

作者:记者 唐闻佳 来源:文汇报 点击:9147

《三个傻瓜》,或曰《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被极其拙劣、恶俗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印度影片。它没有在中国大陆公映、宣传,却依然走红国内校园。中国学生观后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国学生能看懂、共鸣最大!”
  时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
  看《三个傻瓜》震惊有二:其一,扮演20岁男大学生的,竟然是46岁的“老男孩”阿米尔汗——被无数中国学生观众誉为印度版吴彦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这不是好莱坞拍的,难以想象布莱德·皮特扮演20岁的大学生。其二,此片在校园里引领的“三傻热”,或曰“阿米尔汗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讨论它;学生在宿舍里集体观看;有大四的学生看完感叹:“如果早点看到,人生道路或许会与现在不同”;还有人连看三遍,又哭又笑几近疯魔,而后又极力向外推荐、转发……
  中国、印度的教育缘何因为一部电影有了交集?国内校园对这一交集的注脚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带头“傻瓜”兰乔同学,向“死记硬背”的印度教育发起的一场场“游击战”,以极其精准、似曾相识的画面,触到了国内已经毕业、还没毕业的学子们的笑点、痛点和泪点。
生产“机器”的学校
  在美国影评人看来,《三个傻瓜》是《死亡诗社》和《美国派》的合体,深刻又不乏幽默。这只说对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发起一次次“游击战”,瞄准了典型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
  《三个傻瓜》讲述的是印度顶级学府——皇家理工学院的3个“叛逆学生”:兰乔和他的两个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学故事。他们称刻板的校长是“病毒”,发誓有一天要“删除病毒”;称同级的模范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记忆力的山寨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诵“工程定义”;他们顶撞教师、不把成绩当回事,人称:“三个傻瓜”。
  这是一部理工科气息浓郁的影片,不仅经典道具“屁股凳子”采用的是工程学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连校园里的小狗都取名:“千字节”、“兆字节”。
  作为带头“傻瓜”,男主角兰乔一出场就技惊四座。按照学校传统,新生入学第一晚必须只穿内裤,向高年级学生致敬。来晚的兰乔趁乱躲进宿舍,遭到高年级学长要挟:“数到10,要是不出来,就整个学期对着你的门尿尿!”慌忙中兰乔心生一计:卸下电灯的电线,绕在尺上,顶端绑个勺子,移到门下。当学长尿在勺子上,触电……
  “盐水是电的良导体,八年级物理。”别跟这画外音太较真,Discovery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曾驳斥过这个导电实验的可能性。但兰乔一出场,就以对抗学长的方式,点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荧幕外的观众:学知识,就得应用!
  兰乔是个叛逆者,他与教育体制的对抗,好像一场场游击战,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让人笑中带泪。
  “什么是机器?”当所有人被老师教导得活像一台机器时,兰乔不是。
  “任何能简化劳动和节约时间的就是机器。天很热,开一下按钮,一阵凉风——风扇,是机器;和几英里远的朋友通话——电话,是机器;几秒钟内进行数百万次计算——计算机,是机器;我们被机器包围,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说话间,兰乔将裤子拉链拉上拉下,以作演示。
如此这般,成何体统?白发教授气得直冒烟。
  此时,模范生起立。“机器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的,意味着功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这是一个充满喜感的画面:一个“死记硬背”的典型,却让教授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
  兰乔的命运是:被教授大骂“白痴”,逐出教室。但没走几步,兰乔愣愣地看着教授,“我有东西没拿。”
“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这段对“书”的定义,让国内学子叫绝,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说让人听不懂的话,才能考试得第一?但遗憾的是,这就是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以严苛的知识记忆为学习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争第一”
  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识”。印度人对于本国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说到中国学生的心窝里。
  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有42门考试!为了考试不挂科,有人拜神,“发誓如果物理过了,就献上一个椰子”;有的给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护佑;有的拜眼镜蛇,供上一品脱的牛奶;还有人索性给菩萨塞钱。“100元连交通警察都贿赂不了,何况是神!”夸张的表演,让中国孩子觉得似曾相识。
  “印度和我们太像了!”中国学生称,“从影片中能找到了‘我们’,任何一个角色都有‘我’的影子。”电影高度提炼了学生对老师、学校曾有过的怨念。比如,多少老师曾因为所谓的“成绩”,给家长打小报告,离间朋友间的感情;又比如,有多少老师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背绕口的定义,考试时必须只字不差,才能算通过?
“定义”只是应试教育的象征,但足矣——
  电影中有个经典桥段:兰乔被气急败坏的“病毒”校长拖上讲台,要求其演示“正确的上课方法”,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两个单词,要在座同学“下定义”,结果同学们疯狂翻书,以求成为“第一个找到答案的人”。
  时间一到,自然没人能找到答案。“倒退一分钟,当我提问时,你们对这个新知识感兴趣么?你们不感兴趣!你们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赛,就要争第一。就算你是第一,这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兰乔说: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可是,“争第一”的社会氛围,早已犹如病毒,入侵家庭、学校、企业等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中国的课本上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小只要求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发明灯泡的人’、‘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人’,‘第二个、第三个是谁’不作要求。这暗含着一个可怕的社会价值观:人们永远只关心第一名,没人会记住第二名。而第二名,往往意味着失败。”
  “三傻”的异国共振
  是电影,也是现实。《三个傻瓜》因“太接近现实”在印度本土引起争议,但也是因为它的现实写照,让中国校园产生共振。
  《三个傻瓜》在欧美上映后,立刻横扫大荧幕。这部长达3小时的影片,上映不到三周,就在全球囊括7500万美元的票房,而它的拍摄成本仅1000万美元。当好莱坞影评人将此誉为“史上最卖座印度电影”,寄希望于“下一个贫民窟”的出现时,《三个傻瓜》在印度本土却引来争议,一切只因太接近现实!
  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压力而自杀;现实中,电影上映后,一所孟买高中在48小时内,3位学生自杀。印度媒体报道,来自教育的压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
  “印度学生的自杀率高居世界首位。”电影中,兰乔指责“病毒”所代表和拥护的教育会杀人,让国内学子印象深刻。“大家都认为是乔伊脖子上的绳子杀人。但他过去四年受到的精神压力呢?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还没造出测量精神压力的机器。如果他们可以,人们就会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
  《三个傻瓜》让人窥见了印度可怕的学业竞争。帝国理工学院的原型就是印度顶级学府:印度理工学院。关于这所学校,有个出名的段子:一位学生考取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问,“你们国家的印度理工学院很不错,为什么还来这里读书呢?”学生答:“我就是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这里的。”
  某种意义上,美国成了印度学生的“避难所”,当然也是“梦想地”。兰乔对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有个简单总结:学校批量生产蠢驴,这些蠢驴先学工程、然后去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学生关心的就是“考第一”、“工作”、“移民”,不谈科学、发明和创造。
  讽刺的是,电影的原著者、作家奇坦·巴哈特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工程师、MBA、美国银行工作。“在我出生后第二天,父母即宣布我要成为工程师,没人问过我到底想做什么。”剧中台词,也是巴哈特们的内心独白。
印度人看到了教育中的问题,中国校园产生共振。“如果说这是一部被恶俗片名耽误的影片,人们很容易在网络排行榜上掠过它,以至于它在首映一年后,姗姗来迟才和我们见面,那么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青春和理想被电影抨击的刻板教育耽误!”一位中国学子写下对这部教育悲喜剧的观后感。
  【《三个傻瓜》剧情简介】
  《三个傻瓜》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法兰、拉杜与兰乔是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
  在以严格著称的皇家理工学院里,兰乔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波曼·伊拉尼Boman Irani饰),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乔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10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本片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16项大奖。
  【经典台词】
  1 、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们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入侵别家的鸟巢,它们会干什么?把别家的蛋从窝里挤出去,把自己的蛋生下来!“啪——”,那些被挤出去的蛋从高空落下,碎了,竞争结束。杜鹃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你们也就像杜鹃鸟,这些就是你们推下去的“蛋”(几大箱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申请表),帝国理工学院每年要接到40万份的申请,只有200份通过——就是你们!地上这些表格呢?就是破蛋。记住,生活就是如此,你要是跑不快,就被别人踩倒!
  ——绰号为“病毒”的校长对新生发表宿舍宣言,校园压力“病毒”由此蔓延。
  2、自我们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被淘汰,甚至为了出生,我们都得跑过另外3亿个精子。我出生于1978年5月15日,5月16日,我爸爸就宣布:我的儿子会是个工程师!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至于我究竟想做什么,从没人问过!
  ——“三傻”之一法汗同学终于如父母所愿去学习工程,但他内心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
  3、好消息,先生!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起自杀,死亡原因:气管受到高强度压力,大家都认为是乔伊脖子上的绳子杀死了他。但,他过去四年受到的精神压力呢?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还没造出测量精神压力的机器。如果他们可以,人们就会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
  ——“三傻”核心人物兰乔同学在乔伊的葬礼上,告诉“病毒”校长:是从不鼓励创新、只认考试分数的填鸭式教育体制,对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杀”了乔伊。
  4、学校不再是一个育人的地方,而是一个工厂,批量生产蠢驴。这些蠢驴在这里先学工程学,然后去读MBA,接着在美国当银行家,就为了敛财,生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张利润报表。
  ——令兰乔气愤的是学校不讨论发明、创造和对学术的激情,学生关心的是“成绩”、“工作”、“移民美国”。
  5、我们学到了今生第一堂人类哲学课:当你得知,你的朋友考试不及格时,你感觉很糟;而你朋友考第一时,你感觉更糟!
  ——当拉具和法汗得知兰乔考试得第一名后感叹。
  6、你们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赛,就算你是第一,这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兰乔被校长拖上讲台,演示“正确的上课方法”时,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两个工程学单词,要求在座同学“下定义”,结果同学们疯狂翻书,只为成为“第一个找到答案的人”。
 (整理:塞西)
  【那些关于教育的经典电影】
  《死亡诗社》:威尔顿预备学院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文学老师JohnKeating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刻板作风。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学生全体站在课桌上,用新视角审视世界;成立“死亡诗社”,带着学生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家克莱门特到法国乡村的一间男子寄宿学校当助教。学校里大部分是“问题儿童”,体罚司空见惯。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
  《风雨哈佛路》: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两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丽兹在逆境中求学,感动全美。
  《美丽人生》: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纳什在念研究生时,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但就在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最高层进军的步伐。
  《等待超人》:该片聚焦普通美国中学生想接受更好教育、但却无法实现这一心愿的现实,探讨了美国公立教育体系现存的问题。原来,美国家庭也和中国家庭一样,面临择校难题——大人们屈从于沉默的命运,寄希望于可怜的“抽签”,来决定孩子们可否“幸运”地拿到热门公立学校的位子。

 

更新:2011-03-28 06:38:1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