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教育新闻所想到的
近日记者从武钢三中获悉,该校高三(11)班学生肖瑶成功入选2011年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赛中国国家代表队,她准备离开学校全力备战7月份举行的第22届国际生物学奥赛。据了解,肖瑶所在班级原有42名学生;截至目前,已有30人因学科竞赛成绩优秀被保送或考取国外大学提前出国等原因而离开学校,仅剩12人跟班备战高考,其中还包括3名放弃保送资格的学生。 ———— 读罢此文,心中别有滋味。首先,发自内心敬佩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他们真的很优秀,很出色。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其次,这样的景象不必效仿,不能复制,也无法复制。因为环境不同,对象不同,土壤不同。充其量,仅仅是个案。它绝对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的全部。第三,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仅仅是奥赛获得者?保送?出国?我看不尽然。真正的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其贫穷还是富有,不管其聪明还是笨拙。教师的价值也不在于你教了多少学生,保送多少学生,出国多少学生,而在于你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到底有哪些东西长时间影响着学生的工作与生活。这些才是教育之真谛,才是教师所努力追寻的目标。再者,我们到底是为谁培养人?国内还是国外?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难道出国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不是狭隘的人才观,而是我们必须时时追问的事实。方向永远比行动重要。 基于此,我想说,此类教育现象仅仅是个案,不必宣扬,也无需夸大,还是淡化一些为好。如何尽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不为教育所累,这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还想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境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