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用教育减少“妖男”

作者:陈平 来源:XSK 点击:2637

       前天晚上,我的女友从美国打来电话,跟我谈起一件事,说她为此烦恼不已。

  不久前,我的女友为国内一个朋友的孩子作担保,帮助这个朋友的儿子成功地办到了美国读书,并安排这个男孩子住在一个纯正的美国人家里,因为这样有利于他学习英语和适应美国生活。然而,这两天,男孩子客居的美国人家不干了,把我的女友叫到他们家,认真地跟她谈话,他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这个男孩子从家里搬出去,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受到他的不良影响。

  女友仔细听完对方的谈话才明白,原来这个男孩子竟被东家怀疑是同性恋。

  女友听后,一头雾水,十分惊讶,忙问为什么。

  美国房东说,首先他们认为这个男孩子行为不太正常,因为他平时动作扭捏作态,说话细声弱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滴滴的,一点家务都不会干且不说,吃饭吃多了还要节食,因为怕发胖。其次,房东发现他一点也不喜欢大自然,不喜欢孩子,居然还害怕小虫子小猫小狗,散步路过森林也要躲着走,生怕森林中有蛇或野兽出现。

  房东本来希望客居的男孩子能跟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但男孩子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因为男孩子根本不喜欢运动,怕把皮肤晒黑。他偶尔帮助东家的花园浇浇水,不到五分钟就累得精疲力尽;领着狗出去散一会步,很快就溜了回来,理由是走远了腿疼。

  更让他们不理解的是,这个男孩子喜欢玩布娃娃,看奇怪的卡通片,没完没了地打游戏机,看一些他们认为不健康也不符合他年龄的少年暴力电影。男孩子的外形也很奇怪,喜欢穿一些艳色的、属于小姑娘的服装,耳朵上带着一个耳环,头发上抹着发胶,喜欢用手绢,出门还要涂上唇膏,说是防唇裂。种种不良习惯和奇怪的举止,使得房东不由得警惕起来。

  他们婉转地对我的女友说,我们的两个儿子很小,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形象和伙伴,我们不希望他们有个同性恋做榜样。

  女友私下把这男孩子叫出来谈心,仔细询问。

  男孩子坚决否认:“我不是同性恋!”谈了很久,他才说出自己的成长过程。他父母都很有钱,都是生意人,由于为了挣更多的钱而导致聚多离少,分别有了各自的意中人,就此分了家,离了婚,男孩子东家住几天西家住几天。父母都给钱,都抢着买礼物,但孩子早早地被送到寄读学校,一个月也见不到父母一面。妈妈见了面先问,钱够不够?爸爸见了面问,你要多少钱?

  男孩子就这样长大。没考上大学,家里花钱,直接送到美国的私立学校。

  没关系,咱们有钱。父母对他说。至于他的内心怎么样,精神世界怎么样,父母没有问过。男孩子活得很无聊,没有向往,没有寄托,谈了恋爱,又被甩了,于是自杀,还好未遂。

  女友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心中无比难过。这个男孩子18岁了,是个青年人了,或者说应该到了是个男人的年龄了。可他算是个“男人”吗?

  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过父亲的形象,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应该得到的爱和鼓励,没有享受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没有获得过成长的力量,钱多,又能怎么样呢?

  越洋电话里,我们两人就这个话题探讨了很久: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男孩子们怎么了?

  有一次,某杂志采访我,为我拍照,在中国一流的时尚杂志的造型间里。给我做造型的是两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子,两尺之外,我们旁边的化妆师造型师,是一群“男人”,至少三五个,他们个个都具有我的美国女友带到美国去的那个男孩子的举动和外形,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基本上就是很变态的奇怪的年轻人,至多也就是二十几岁的男孩子,连阴柔刺耳的声音都不想掩饰,而且似乎是浑身喷着香、撒着花,身上的衣服有格子,有彩钉儿,有亮片,手上戴着造型夸张的戒指,小指几乎都温柔地竖成兰花指儿,说话的时候都扭着身姿,口气和眼神都是阴柔的、古怪的,他们都背着长长的样式娇嫩的挎包。

  他们挑剔着接来拍照的衣服们的款型,翻腾着闲话,批评着某个明星的不会穿着,嘴巴一副不屑的二妮般的神情。

  在化妆界,这些人是很典型的形象。据说,在文艺界还流行把自己扮成同性恋的角色,因为这样才吃得开。

  后来这一群奇异的男孩子们走了,化妆间一下子安静下来。给我化妆的女孩子愤怒地说了一句话:“天哪,这帮妖男终于走人了!”

  “妖男”?这个词真是解气。可是,你仔细看看,现在中国城乡的大街上,富有“妖男”特质的男孩子们怎么越来越多?真是“妖男”当道啊!

  我敢保证,我女友带到美国的那个男孩子,如果到了德国,一样会被当做“妖男”或同性恋对待的。因为在德国人培养孩子,尤其是培养男孩子,从来不说别这样,别那样,小心,注意,别碰着,别磕着,别动这个别动那个,脏东西别碰,小虫子会咬人,爬树会掉下来,活干多了会累坏的……这些听起来充满关切的话,恰恰是培养“妖男”的温床。

  有一次,我望着爬在高高的树上的4岁儿子,心里很紧张。一旁,我的公公对我说:一个没从树上掉下来过的男孩子,不算真正的男孩子。我听了很受教育。

  当我们大声警告自己的儿子别这样别那样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剥夺了孩子掌握经验、获得体验、成为自己的一个机会;当我们警告孩子别这样别那样的时候,我们的男孩子已经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独立行为以获得尊严的机会。

  仔细观察一下,很多“妖男”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凶悍无比的母亲,她张口训斥丈夫,闭口抱怨孩子不争气,动辄怒目圆睁,父亲要么是忍气吞声,在家混日子,要么干脆在外拥香入怀,彩旗乱飘;或者站着熏着酒精、睁着醉眼开口责骂的父亲;或者站着追着孩子满世界跑,只为了把一口热饭喂到孩子嘴里去,给孙子当孙子的爷爷或者奶奶。

  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不妖呢?

  看看德国的、美国的孩子吧——我更多地是指男孩子。他们胆子大,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真实不造假,知道在公众场合如何说话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出门在外,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

  都是父母养的孩子,为什么性格和精神世界会有这样大的不同?

  因为德国人、美国人的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综合起来,他们对孩子有以下一些教育方式:

  1.从幼儿开始对孩子进行自立训练

  德国和美国的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说完就回自己的卧室了。他们很少会彻夜抱着不眠的娃娃,百般哄着惯着孩子入睡。规矩从小就定下来了。

  2.做父母的长辈决不能围着孩子转

  德国人、美国人都很爱孩子,尤其是父亲。但他们不会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没完没了地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婴儿总是在到处爬行,到处走动,四处寻找新鲜的东西观察和审视。

  3.父母会选择让孩子接受锻炼

  我的丈夫是个十分喜欢运动的人,我的女儿和儿子都是在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父亲抱到水里训练游泳。冬天的时候,他们父子开始在冰天雪地里骑自行车,在夏天的黄昏去湖里游泳。

女儿和儿子3岁就开始骑5公里,他们骑着自己小小的自行车跟在我们后面不停地蹬,非常辛苦。我看得不忍心,希望半道上折回去,我先生说,孩子会承受的,于是我们继续骑。今天,刚上中学的女儿每天要骑车去学校上学,来回12公里,孩子觉得没有一点问题,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而我儿子是几乎没有什么能吓到他的豪气冲天的“小伙子”。放学后下着雨,“小伙子”湿漉漉地一路跑回家来,我说你会感冒的,他说我们每天都锻炼身体,不会那么娇弱。

  4.教孩子使用工具

  德国家长会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教孩子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该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我们家的地下室里有一间专门的工具房,工具房里有整套的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大到盖房用的,小到修自行车用的,无所不有。在德国人家里这是很平常的,几乎每一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具箱。

  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我儿子今年7岁,已经能修理很多东西了,因为每次东西坏了,爸爸都会带着他,说:来,小伙子,我们一起干点什么事。于是父子二人选择修玩具、修椅子、修自行车,甚至修汽车。

  5.教孩子适应环境

  很多国家的父母经常会带着孩子到森林或者山上去郊游。每次遇山涧需渡过时,父亲们都会让孩子们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他们游玩通常都是骑自行车或者徒步,上山也很少乘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他们会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决定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再怕山高水急,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我的两个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被老师训练如何逃生,如何对付火警,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老师或者家长在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在幼儿园的3年里,幼儿园不指望孩子们学任何知识,只希望他们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单位的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告诉他们遇到暴力怎么办,父母不在家时来了陌生人怎么办,告诉他们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和分离,学会分享喜悦和体会分离的哀伤。幼儿园更注意孩子们的情商教育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abc怎么写,数学题怎么算。

  其实,很多“妖男”真的不是同性恋,只是因为他们从小被当做温驯的动物来养。在男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极其需要健康、明朗的人做榜样,让他们成为肢体强壮、头脑正常、心态阳光、有坚定意志的男人。
 

更新:2011-03-01 07:24: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