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进行怎样的教育
看作家余秋雨为《相约星期二》写的序中有这样几段话:
莫里老人认为,人类的文化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的误导下去,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什么误导呢?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巨人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因此每个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就了“想要”,而“想要”的则来自于左顾右盼与别人的盲目比赛。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演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莫里老人认为,这是文化教育灌输的结果。他说:
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几段话就像一面魔镜,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是的,我没有余秋雨那样深入的思想,也不会因此而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更别说现行的教育思想。但我是不是也能反思一下我所教育的学生。是的,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呢?以前,我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说过,我还能对学生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如何就业生存来养家糊口来教育学生吗?我还能让学生以某某考上学校生活过得多么富足为榜样来引导学生吗?是不是我们也得考虑学生现在的年龄,过多的重任现在就压在学生的头上,还能不能让他们仰起头来对着阳光生活?
是的,人都得生活下去,但是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又该进行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一个挤了八九十个学生的班级,我们做教师的不就是培养了为数不多的十几朵或者顶多二三十朵鲜花来装点自己头上的光环,以博得部分百姓或者为数不多的领导的夸奖吗?以牺牲大多数人为代价的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少数佼佼者,他们是不是很多人都会就像莫里老人所说的那样会拥有得越来越多而迷失了判断能力呢?那么那些不是佼佼者的人在金钱财富少得可怜的情况下,会不会也为了起码的生活而去追求越来越多的拥有呢?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结果?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