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气会:缺少批判精神成培养人才瓶颈
中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09年10月31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钱老生留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还在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伴随“钱学森之问”被高调关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中国教育界炙手可热的目标和现象。此后,各大学也都在探索如何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其中就包括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19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点。
今天(25日),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新闻通气会,介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展情况。
通气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说,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从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刘桔说,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了19所高校实施,包括北大、清华、北航等在京高校。目前并没有考虑扩充学校数额。
刘桔:因为我们选择学校也是看它的基础,因为这是国家的项目,不可能包括太多学校,而且根据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选择最好的学校,而且不是学校所有的领域,而是在最好的领域实施的。
刘桔说,为了保证拔尖计划的质量,教育部还组织了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建立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校的实施工作。
刘桔:参与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
在今天的通气会上,围绕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会各高校相关负责人纷纷发言,“缺少批判精神”一致被认为已经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比如在大学里,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还是以为讲座式的课程为主,小组讨论挺少,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对此,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建群介绍了南京大学实施“三三制”教学改革在突破这一瓶颈上的做法。
陈建群:140多位教授在一年级上新生研讨课,这是一个小班化(15-20名学生)、团队学习、在高水平教授引导下研讨的课程。课程选取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教授以其科学精神、批判思维等去引导学生。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查文献,进行研究,最后到课堂上来表述他们组的思想和观点,各个组之间有交流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我们告诉学生:没有一个教授从不犯错,没有一本书绝对正确,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不能迷信。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则认为,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是获取批判精神的第一步。
郑志明:实际上任何一个真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方面,思想跟南大差不多,但是这种东西又不能为了培养批判精神而批判,这个是培养不出来的。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第一步要学会“问问题”,第二步是能够“问出好问题”。第三步是培养他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通气会上,有记者提问,过去我们也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拔尖人才,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好学生都会出国,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那么我们怎么能让这些真正的人才为我们所用?
对此,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认为,前些年这样的问题的确是存在,但是随着国内研究条件的不断改善这样的人才流失情况在不断好转。
高策理:比如生物这块,清华的施一公带回来的团队已经有几十人,有一个叫颜宁,20几岁做清华大学的正教授。很多年前讲到杨振宁的父辈20多岁做正教授,颜宁回到清华大学20多岁就做到了正教授。他们回来之后研究团队会慢慢壮大起来,特别是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说,应该长远的眼光看,出国也是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国家教育强国服务的一种手段。
郑志明:十年之内,我相信有一批人会回来。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虽然发展很快,毕竟还有局限性,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讲,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我始终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一切资源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优势资源,一定要有这个观点,有了这个观点之后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推进现代大学的教育机制。
熊丙奇:培养高水平的拔尖人才是近几年来是社会和高校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高校也推出了一些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但实际上具体来看,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起到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相对于我们推出一个一个的计划,一项一项的工程来讲,更重要的是要推进我们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一个现代大学制度,才能够真正的跟我们的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和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
具体来讲,现在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制度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教、学生自治,这样一个现代大学制度就会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拥有办学的个性和特性,同时学术的尊严和教授的尊严将通过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教得以体现。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由此拥有一个成长的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