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

作者:姜泓冰 来源:金华晚报 点击:2232

 

教育是门慢的艺术。教师应具备农人的心态去耕耘,而非统一规格的生产线流水作业。很多时候,老师越“聪明”,学生就会越笨。教师应当做的角色是当好学生思想的“助产婆”,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就要“经常给学生找麻烦”,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问迷糊,再教明白”。

本报讯 “新教师要致力将课从‘生’教到‘熟’,老教师则贵在把课由‘熟’教到‘生’,力求教出新意,做到常教常新。”19日下午,省功勋教师、省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四十年来教学子,教到生时是熟时”的教学感言迎来了阵阵掌声。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

当天,年逾七旬的吴加澍应邀来到市区南苑中学,为该校教师作了题为《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的学术报告。吴加澍结合他40余年的中学物理教学生涯,就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要求和责任提出了自己的感悟。

他认为,学校教育好比一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学术底蕴,即: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的素养,文科教师要有科学的背景,而所有教师都要有哲学的头脑。一个好的教师往往具备三个必备因素:底气(专业知识)、眼界(学科视域)、根基(文化底蕴)。这就需要做好三方面的修炼:第一是愿景修炼,教师要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行者”;第二是学术修炼,教师要不断提升学术素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学者”;第三是心智修炼,教师要学会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教育问题,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老师越“聪明”,学生就会越笨

引导学生思维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比学生更“聪明”的思考。

“有句老话叫‘巧娘拙女’。”吴加澍说,如果做母亲的什么都帮女儿包办了、不让女儿做事,女儿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老师越“聪明”,学生就会越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做的角色是当好学生思想的“助产婆”,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就要“经常给学生找麻烦”,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问迷糊,再教明白”。另外在教学上要“大成若缺”———教学上要留有余地,从而引发或者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直至弄明白。他认为“完美的东西要有一点空缺,不能求全求美,这样才有生命的张力”。

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

理想的教育固然无人可及,但是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在谈及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时,吴加澍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20多年前的学生,那个学生说起了一堂课自己“印象很深”,但追问结果,学生只对他课上举的“一个人站在窗台上要往下跳”的例子感受深刻,而对这个例子要阐述的物理定律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吴加澍当时颇为感叹,不想该学生又补充了一句话“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这让他心中又多了分抚慰。吴加澍说,这应该是社会学科相对论的范畴,不想自己的物理课最终让这位学生受益的是其他学科上的收获。而这应该是教育的本身。

吴加澍认为,教学的本源应该是普遍价值,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古代先哲庄子就说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教育最后的结果,剩下的是素质而不是知识,是基于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更新:2011-02-25 08:43:2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