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习课堂行为情况调查与教师的有效干预
关键词:薄弱学校 中学生 自习课堂 干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教育的四大目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而我们也常说,学生学生,为学而生,即我们都把学会学习视为学生的第一要义。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都会学习么?课堂学习都有效么?特别是针对一些薄弱学校和部分基础较差、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讲,“学会学习”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事实上远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就以观察研究、数据分析、有效干预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学生课堂特别是自习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期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校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某段,周四上午第四节(上午最后一节课),高一10班(属于年级平行班)数学教师因故不能来校上课,教务处临时安排我到该班组织学生上自习课。由于我不是班主任,也并非本年级任课教师,该班学生对我了解也比较少,故基本上能够保证这是一节学生整体上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自习课堂。这可以尽量减少外界干预因素,以利于我们进行研究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我故意迟到了两分钟进班,先看看学生的反映与表现。学生表现果然委兴奋,班级处于无序状态,当学生看到我进来时,有的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有的视若无睹,个别班干开始提醒学生坐回各自的座位了。一分钟后,课堂基本安静下来,我站到讲台上,简单说明来意,便开始看学生上自习。有个别学生很不安分,还想说笑捣乱,但当我说出“安静下来!”并把语气加重一倍以后,这几个学生不知我的底细,也觉得闹不起来时,便都趴下了。
我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前,目光环顾四周,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我的眼前,课堂很安静。但这显然不是我要的效果。
我开始不间断地在教室里转,看看在没有老师引导的作用下,学生在自习课堂上都会做些什么?我做了第一次的统计:全班在教室里55人,其中学课本的有25人,看课外书的有21人,趴睡3人,练字1人,画画1人,发愣1人,还有3个人,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之后,我开始进行第二次的统计:学课本的学生当中,学数学的13人,外语8人,物理1人,政治1人,历史1人,地理1人,但真正称得上有效学习或深度学习的不到10人。看课外书的学生当中,有的看《读者》、《文摘》(基本上是在学校阅览室借的),有的看卡通漫画类,或《男生女生》、魔幻网络小说一类等,还有个别学生会看着课外书还打瞌睡。学生看我转来转去还做记录,不知道我在干嘛,有的开始把课外书收敛起来。
八分钟过后,我先把学生好好夸奖了一番,我说:真想不到,刚才咱们班还乱轰轰一片,这会过了八分钟,居然还没有一个学生说话!太不可思议了,我还以为走错班了呢!这时就连刚才调皮的学生也都得意地笑了,那眼神分明是告诉我:嘿,你太小看了我们了!紧接着我话锋一转,把我统计的结果写到了黑板上,学生有些兴奋甚至骚动了,开始议论纷纷,可能是他们在课堂上都只关心自己在干什么,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都在课堂上干什么这个问题。看学生有兴趣,我趁机解释什么叫“深度学习”,我举出班里正反两面的例子:有的同学拿着书翻来覆去、漫无目的地看,说明你心不在焉,那就谈不上深度学习,有的盯着一页不动,我转过去两圈儿都看完了,还没翻页,说明脑子“死机”了,不算深度学习,相反,看咱们班某某同学(刚才转圈时刻意记住了该生名字),自从老师进班,人家到现在眼皮儿都不抬一下,专心致志地学习,不受外界任何干扰,且边看书,边动笔,边做题,手脑并用,这才叫深度学习!“哦!”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手一挥说:“好,现在继续学习,老师继续统计,看咱们班会有什么变化。”
两秒钟内,学生全部安静下来。
这次统计结果令人振奋:学课本学生增加了5位,成为30位,看课外书学生减少了4位,成为17人,趴卧学生减少到1位,画画的学生也早已收起了自己的“作品”,发愣学生也装模作样地拿起了课本,这次深度学习的学生达到了21位!我把这一最新统计结果又给学生写到了黑板上,学生也开始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变得很好!甚至更好!这时唯一趴卧的学生的同桌开始提醒他:别睡了!别给咱们班丢脸。最后全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趴卧了!我激动地在班里宣布:这简直是个奇迹!现在离下课还有八分钟时间,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保持下去,咱们班将会创造一个神话!
无疑,这节课学生自已学到了东西。但我不愿意这只是个孤例,想试试换作别人用同样的方法组织自习,学生是否会收到同样的效果?这次我安排学校一位教龄四年的音乐教师宋博到高一11班(注为年级实验班)看自习,统计结果出来了:第一次统计全班56人,学课本学生41人,看课外书11人,收拾东西1人,写东西1人,无所事事2人。半节课过后,在老师引导下,看课外书5人,其他全部在学习!我又于周一上午第四节在高一12班(注年级实验班)看自习,结果55人中,第一次统计6人看课外书,1人趴卧,最后无人再看课外书,52人在学习,且深度学习者33人!宋博老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次可以,时间长了,恐怕学生就不吃这一套了。于是,我又以期末考试期间一个晚自己(共三节,第一节一般为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时间)为例,在高一2班看晚自习,结果尽管组织课堂较为累些,但学生还是坚持了下来,特别是班干简直负责得要命,整个晚自习学生表现良好!
上述案例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1、每个人天生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薄弱校薄弱生也想学好,但自我控制力较差,学习目标分散,缺少自学能力与持久精神,这时更多的应是我们教师给予其正面的引导与积极的鼓励!
2、给学生设置或营造一个场景,让他们来表现,来证明他们行!然后及时给予反馈或积极暗示,然后告诉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可以变得更好!
3、目标要明确,一定要分出阶段来进行,一节课上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时间不过25分钟,我们要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阶段,时时提醒督促学生来完成。
4、再差环境里也会有一部分本质上爱学习的学生,越是环境差越能彰显出学生本身的特质,不管换作哪个学校或哪个班或哪位老师任教,他求知的本质不会变。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常常较乱的班级里容易出现年级最高分学生,也可以部分解释重点高中老师常有的一个抱怨:学生都是白眼儿狼,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不理你。我们应试图让学生出于外力原因而学习逐渐转化为其内在的学习的禀性。